第110章 暗殺

 所以肯定會得罪不少人。 

 這就得看陳寒如何妥善處理這些問題了。 

 想到這裡,大家都由衷敬佩陳寒, 

 他竟然敢推行這樣的政策。 

 因為一旦實施開來, 

 對所有人來說都會產生極大的震動。 

 一想到這,呂本也不禁感到欽佩: 

 "就得看他是否有這份膽識了。如果有膽識,那就放手去做; 

 若沒有,那就是個笑話。 

 我希望這時能有人挺身而出,對陳寒施加重大打擊, 

 哪怕派人來刺殺陳寒也在所不惜。" 

 官場上聽說官員遭到暗殺的事並不少, 

 所以大家談論起此事時都認為, 

 如果地方官員真的憤怒了,陳寒遭到暗殺也不是什麼稀奇事。 

 如果有這樣一位勇者站出來就好了…… 

 --- 

 在紡織廠裡,此刻陳寒正緊盯著紡織棉布的流程。 

 他自己本身就是從事還原古代科技的博主,因此對這類事情非常著迷且相當專業。 

 即便這些機器都按比例放大了許多倍, 

 但它們的基本原理依然沒變。 

 只見棉花被送入機器內,漸漸變成紗線,然後再一卷卷地成為紗錠。 

 看著水力紡紗機按部就班地運轉, 

 看到紡紗機能按自己設計的方式運行, 

 看到無需多少人工就能讓紡紗變得如此高效,陳寒內心充滿了滿足感。 

 就算全天下的人都在指責他, 

 很多人都學過工業革命的歷史,不過或許很多人不清楚, 

 實際上工業革命正是從棉紡織業開始的... 

 那時候,英國的棉紡織業賺得盆滿缽滿,產業發展特別快。 

 已經有了很多高級的手工工場,技術嫻熟的工人隊伍也在不斷壯大,新技術更容易被推廣開來。 

 從18世紀中期開始,棉紡織業率先引入了機器。 

 在1733年,一位名叫凱伊的鐘表匠發明了飛梭,這個創新大大改變了手工穿梭織布的傳統方式,讓工作效率提升了整整兩倍。 

 於是乎,棉紗的需求量一下就超過了供應,市場上出現了嚴重的紗線短缺,這也進一步推動了紡紗技術的改革。 

 到了1764年,一個叫哈格里夫斯的紡織工人,發明了一臺手動式的多錠紡紗機,並且為了紀念他的女兒,將其命名為珍妮機,這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 

 然而,隨著珍妮機上的紗錠數量增加,動力不足的問題也隨之而來。為此,鐘錶匠阿克萊特在1769年發明了用水力驅動的紡紗機,解決了這一難題。 

 不過珍妮機產出的紗線雖然細但容易斷裂,而水力紡紗機生產的紗線雖然結實卻又顯得粗糙。1779年,織工克倫普敦結合了珍妮機和水力紡紗機的優點,創造出了全新的紡紗機——騾機,因其融合了騾子兼具馬和驢的特點而得名。騾機能夠同時轉動多達三四百個紗錠,從而促進了紡織技術的革新。 

 1785年,鄉村牧師卡特萊特在參觀了阿克萊特的棉紡織廠後,受到水力紡織機的啟發,成功製造出了水利織布機,使得織布效率提高了大約四十倍。這一發明實現了織布機與紡織機之間的有效聯動配套,開創了工作流程和技術工藝歷史性的突破,也推動了其他產業的技術變革。 

 現如今,陳寒在他的紡織廠裡使用的就是這套水力紡織機和水力織布機。由於水力紡紗機一次能產出三四百個紗錠,所以進入他的工廠,你會立刻感受到那震耳欲聾的巨大轟鳴聲。 

 這轟鳴聲中,交織著棉花、紡紗飛梭的旋轉以及紗錠的轉動,共同構成了一首龐大的交響樂,使得這座紡織廠成為了一個永不停歇的工作場所。 

 陳寒之所以選擇把紡織廠建在秦淮河邊,正是看中了這裡水流湍急,同時便於築壩的優勢,以此作為整個紡織廠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