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應制詩與青苔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寒山、秋水、暮蟬、落日、孤煙,看到這些意象,大家第一時間在腦海裡浮現的是什麼? 

 如果聽過我在《深夜巷話》裡關於詩詞之美那期節目,應該能明白,古詩中大凡出現這樣一些意象,往往就染上了愁苦悲涼的色彩,流露出孤獨失意的情緒。 

 但王維又一次在不動聲色的筆墨中別出心裁,反彈琵琶,傳達了截然相反的一種意趣。 

 他寫自己每天都在輞川徜徉於山水之中,最能感受到季節的變化。 

 寫下這首詩的時候,輞川的山野已經顯得寂靜冷落了,山的顏色也從青翠變成了暗色調的蒼翠。 

 輞川的流水也跟夏天不一樣了,變成了秋水,一天一天地緩慢下來。 

 秋意漸漸深了,水瘦山寒,人的心境是否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季節的更替,變得黯淡蕭瑟呢? 

 乍一看似乎真有此意。倚杖和柴門容易讓人想到一幅老者孤獨拄著柺杖守在柴門前的淒涼畫面。 

 暮蟬更容易讓人起悲涼之意。 

 東漢《吳越春秋》裡就說:夫秋蟬登高樹,飲清露,隨風?撓,長吟悲鳴,自以為安。 

 唐詩裡出現蟬聲,大都帶著哀傷,蟬聲本就悲涼,何況是秋蟬、暮蟬呢。 

 但王維眼中看到的是什麼呢? 

 渡口在水邊,遠遠望去,水面上只剩下一輪落日,水之平面和落日之圓構成一幅立體的畫面,村落上空,一縷孤煙裊裊上升,畫面頓時就變得鮮活了起來。 

 由此可見,同樣是寒山、秋水、暮蟬、落日等意象,和大多數詩人描繪的蒼涼落寞之情不同,這些象徵悲涼的意象,在王維筆下,卻只是平靜。 

 或許,這就是王維隱居心境的一種表現吧。 

 他不願自己像這座輞川別業前任的主人宋之問一樣,到處攀附權貴,捲入朝廷和皇室之間的政治鬥爭,最後落得被貶身亡異地的悲涼下場。 

 因此王維的詩中,並未出現過宋之問的身影,反而是一些古之賢者,以及許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凡客出現在他於輞川別業裡寫下的詩中。 

 輞川別業就是王維心目中的桃花源,他有多愛這個地方呢? 

 從王維留下的這首《輞川集》裡也許可以窺見一斑。 

 輞川別業有二十景,王維和他的好友裴迪各賦五絕一首,總共四十首。 

 王維作序說:餘別業在輞川山谷,其遊止有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泮、宮槐陌、臨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欒家瀨、金屑泉、白石灘、北垞、竹裡館、辛夷塢、漆園、椒園等,與裴迪閒暇,各賦絕句云爾。 

 竟是給自家輞川別業的每一處景觀都寫了一首絕句,要用兩個字來形容的話,只能是—— 

 奢侈! 

 不過可惜的是,輞川別業的美景隨著王朝和時代的更替,後人已經無從親眼窺見,只能從王維的詩作裡面,憑藉‘詩中有畫’的技藝去腦海裡暢想一番。 

 比如第五景《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空曠的山野裡萬籟俱靜,因此人的說話聲反而顯得愈發清晰可聞,但這響在山中的人聲,卻更讓人感到靜寂,反襯其‘空’,其無聲,這是極為高明的創作手法。 

 傍晚的深林是幽暗的,夕陽的光照斜斜映入,一縷一縷透‘入’林中,畫面美不勝收。 

 青苔往往長在陰暗潮溼的地方,不易被人察覺,唯有殘陽餘暉能夠照映出此物,若非詩人修禪靜謐的心境,絕難捕捉到這種微妙的細節之處。 

 他把空寂幽靜寫到了極致! 

 王維這種風格的詩作影響大到什麼程度呢? 

 去看島國的園林,大凡是禪宗庭院,就總少不了翠綠色的苔蘚景觀。 

 青苔與世無爭,甘於空寂幽靜,好像天生就具備禪意佛趣,實際上,都是得益於王維的詩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