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應制詩與青苔

 名氣?他早已不缺,即便不入仕途,也是公卿權貴的府上常駐賓客,詩畫之名傳揚天下。 

 仕途?可王維的仕途一步一個腳印,也沒見受到額外的關照和提拔。 

 唐代盛行干謁之風,向皇帝獻賦求官的士人很多,甚至不乏許多名垂青史的大詩人、大文豪。 

 李白說自己遍幹諸侯,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杜甫說自己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相比李杜而言,《王維集》中看不到獻給皇帝的辭賦,干謁詩也只給張九齡寫過。 

 再說回李林甫此人,他最著名的典故,就是成語‘口蜜腹劍’的主人翁了。 

 《資治通鑑》記載說,當時人評價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李林甫這人性格縝密,城府極深,還有多疑的毛病,對誰都不信任,也從不把自己的愛憎顯露在臉上。 

 朝野之士懼怕他的權力權勢,見了他只敢側目而視。 

 可見這是一個心狠手辣,讓人多看一眼都會感到膽寒心顫的狠角色。 

 而王維呢? 

 他剛入仕途就因為舞黃獅子案而被貶官濟州,後來也是多次退隱終南山上,可見他本來就不是一個激烈抗爭的人,再加上篤信佛教,不與人爭,半仕半隱,心在山水。 

 對李林甫這種權力慾極強的人而言,王維一方面名氣極大,另一方面又不醉心於官場權力,對自己的宰相之位構不成直接競爭威脅,因此不去招惹王維也就順理成章了。 

 王維寫詩讚揚李林甫,到李林甫的府邸作畫,與其說是權力慾望的驅使,不如說是明哲保身,畢竟王維出身名門望族,從小接受精英教育培養,對於權謀宮鬥之術,不會感到陌生。 

 從另一個角度,也能看出王維還是很有底線的。 

 天寶十二載,當李林甫死後被清算時,王維卻還能夠安然無恙,並且官升一級,擔任吏部郎中。 

 以王維當時在天下的名氣,若他真的選擇和李林甫同流合汙,此時只怕早就被狠狠地清算,以儆效尤了! 

 和年輕時意氣風發,鞭撻秦始皇陵的鋒芒畢露相比,這時的王維似乎很是讓人感到陌生。 

 但這就是人生之中切切實實會發生的改變。 

 《舊唐書》記載,王維‘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 

 從這段描寫也能看出,王維好像已經放棄了凡塵俗世的所有貪慾,包括物質上的享受,也包括政治上的野心。做到了傳說中的六根清淨,大隱隱於市。 

 或許正是因為看清了唐玄宗的驕奢淫逸和李林甫的專橫弄權,整個王朝已不可避免地滑向衰敗深淵,王維才會選擇這種超然物外的處世原則吧? 

 從過去種種被貶謫的經歷,讓他明白,自己並非是一個能在權力鬥爭場上生存下來的強者,於是只能心向佛門,通過打坐與誦經,來緩解內心的焦躁和不安。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王維又和我們絕大多數普通人,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一個懂得趨吉避禍的動物,僅此而已。 

 王維終生都是半仕半隱,隱居之地主要集中在終南山和輞川。 

 從長安城東南角的曲江芙蓉苑,往東南方向走三十多公里進入藍田縣,由此再往東南走三十多公里,進入秦嶺北麓的一片山間谷地,此地便是輞川。 

 它位於秦嶺北麓,這裡青山迤邐不斷,峰巒起伏有致,還有一條叫作輞水的溪流,在山澗谷底蜿蜒流淌,長年不斷,給山石草木帶來了靈秀之氣。 

 屬實是一處鍾靈毓秀之地。 

 王維有很多的山水田園詩,都寫於輞川別院之中。 

 這些詩作大多是閒適、安詳、自由自在的,充滿了田園之樂。 

 但也不乏有個別衰颯凋零的意象。 

 比如這首《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