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小書 作品

第171章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王安石對鐘山始終有著難以割捨的感情。 

 鐘山上漂浮的白雲,在王安石眼中是超越世俗的象徵。 

 古人認為雲是從山間的巖穴中湧出的,王安石也為此作詩兩首—— 

 其一 

 雲從鐘山起,卻入鐘山去。 

 借問山中人,雲今在何處? 

 其二 

 雲從無心來,還向無心去。 

 無心無處尋,莫覓無心處。 

 關於山林,南梁的王籍有句很著名的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王安石卻反其道而行之,寫出了《鐘山即事》—— 

 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簷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李白曾寫過名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王安石也有所化用,寫下了《遊鐘山》—— 

 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 

 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在王安石心目中,山儼然成為了超越變化的永恆之物。 

 萬物雖是變化流轉的,鐘山卻從太古至未來長存不朽。 

 近乎於道! 

 從這些王安石晚年退隱後的詩作,也能看見,他和先前在政壇上的表現,簡直是判若兩人。 

 基本是從儒家直接跳到了釋家,成為了一名虔誠的佛教徒。 

 但這種轉變並非是空穴來風,早在很多年前,王安石就已經和佛門結緣,他經常為佛經做注,也寫過很多與佛道相關的詩篇。 

 至於王安石與佛門結緣的源頭,可能還要追溯到他的小時候。 

 在王安石故鄉臨川,有一座‘靈谷峰’,非常有名,王家的先祖就是被安葬於此。 

 在王家祖墳的旁邊,有一座佛寺,名為‘城陂院’,王安石隨父親祭拜祖先時,經常是在廟裡頭歇息,因此年幼的王安石可能就在此時受到了佛門香火的薰陶。 

 也許,在他力推變法,執宰天下之時,面臨諸多煩惱,處處都是敵人,明槍暗箭不斷朝他兇狠襲來之時,唯有佛門清淨,能讓他獲得片刻的內心安寧吧! 

 朝紅一片墮窗塵,禪客翛然感此辰。 

 更覺城中芳意少,不如山野早知春。 

 跳脫政壇的紛擾,滌盪久居朝廷中樞而沾染的世俗之氣,使身心歸於清淨,佛道是王安石卸下一身重負後,晚年得以逍遙自在的精神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