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小書 作品

第171章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而且王安石不僅自己信佛,還帶著全家都皈依佛門。 

 他的胞弟王安國為例。母喪之後,王安國不僅在母親的墳側搭建小屋依禮守孝三年,還刺血拌以硃砂、金粉為墨,抄寫佛經為亡母祈福。 

 以文才著稱於世的長妹長安縣君,同樣也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在元豐三年病故時,王安石親自撰寫墓誌銘,稱其: 

 晚好佛書,亦信踐之。衣不求華,食不厭蔬。 

 王安石的長女出嫁後,曾經寄來一封家書,上面寫了一首包含思念憂傷之情的詩作。 

 《寄父》 

 西風不入小窗紗,秋氣應憐我憶家。 

 極目江南千里恨,依然和淚看黃花。 

 王安石看後十分感動,但他表達愛意的方式十分獨特,他借用女兒詩中的韻律,和詩一首,以佛教禪意,寬慰長女的思念之情。 

 秋燈一點映籠紗,好讀楞嚴莫念家。 

 能了諸緣如夢事,世間唯有妙蓮花。 

 對於那個交通不便,通信不暢,可能每一次別離都將是永別的年代,也許將感情寄託於信仰,以佛法慰藉浮躁的心靈,是一種最好的選擇吧? 

 元豐七年,已經六十四歲的王安石大病了一場,他意識到了自己可能時日無多了。 

 臨近生命的終點,他想到的是,把自己的半山宅邸,改作寺廟,並且進獻給國家。 

 即便與神宗皇帝已經心生嫌隙,但他也不忘神宗皇帝多年來支持他變法改革的恩情,希望以此稍作報答,為神宗皇帝祈壽。 

 最終,這座王安石晚年居住的半山宅邸,就此化身為一座佛寺,名為‘報寧禪寺’。 

 元豐八年,在位十九年的神宗皇帝駕崩,年僅十歲的皇子哲宗皇帝即位,祖母宣仁太后攝政。 

 宣仁太后極其厭惡新法,啟用了以司馬光為首的舊法派,將新法黨全部逐出朝堂。 

 推行了十五年的新法就此被一朝根絕。 

 王安石聽聞此事後,嘴裡不斷念叨著佛門的一句諺語—— 

 ‘四大皆空!’ 

 調和王安石理想和現實世界之間的紐帶,徹底崩塌了!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王安石陷入到了深深的恐懼之中。 

 他不是為自己而恐懼,而是為了神宗皇帝而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