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自號“半山”

 “王安石最初並不甘心變法的失敗,但他知道自己沒有辦法繼續待在宰相的位置上了。 

 天下皆敵! 

 於是他向宋神宗舉薦變法骨幹呂惠卿擔任參知政事,韓絳擔任宰相。 

 這兩人都是王安石認為的堅定變法派,他希望用這種以退為進的方法,保留變法的火種,讓自己畢生的心血不至於一朝失勢,就滿盤皆輸。 

 但他雖然想法很好,卻看錯了人。 

 呂惠卿掌權之後,擔心王安石回來奪取他的位置,於是開始陷害王安石。 

 他先是收拾了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之後又用“李士寧案”來誣陷王安石。 

 由此可見,王安石還是為他立場第一,品行第二的用人原則,付出了慘重代價。 

 魚龍混雜的變法派內部,人人都是為了利益而團聚在王安石身邊,等王安石下臺後,徹底本性畢露,為了權力露出了猙獰的獠牙。 

 反而是一直作為王安石政敵的蘇軾,還在為王安石的變法奔走呼告。 

 公元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六十七歲的司馬光被起用為相,他借太皇太后之手全面廢除新法。 

 司馬光掌權之後,便將在外任職的蘇軾調回京城,而且一路升官到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雖然在王安石執宰時期,蘇軾不支持激進的變法,處處和王安石作對。 

 但在變法派下臺後,他反而不認可對新法進行全盤否定的做法,甚至主動批判保守派中存在的貪腐問題。 

 因此,蘇軾在被變法派排擠之後,又慘遭保守派的打壓,徹底失去了在朝中的立足之地。 

 當蘇軾被貶路過金陵時,決定去拜訪王安石。 

 當年雷厲風行的王安石,此時已垂垂老矣。 在相聚的一個月裡,二人談論詩文、禪道,遊覽名跡。晚年時,兩人頗為契合,王安石還勸說蘇軾在金陵買房置產,一起比鄰而居。 

 等蘇軾離開江寧後,沒過多久,王安石就因病離世,享年六十六歲。 

 和其他歷史上著名的文人不同,王安石最為讓人銘記深刻的,不是他的詩詞,而是他的變法,以及那句被別人強安在他頭上的‘祖宗之法不足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