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新法!

 他變法的第一步是實行‘均輸法’,均是均等,輸是輸送的意思,由於地方向中樞輸送租歲物資,越遠的地方損耗越大,負擔越重。 

 均輸法就是讓全國各地共同均攤運輸的成本,也有全國統籌協調的作用。 

 在王安石當政之前,地方向中央上繳的物資,其品目、數量都有定例。 

 定例由來已久,基本不會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及時調整更改。 

 站在中樞的角度出發,一些好不容易從遠方送來的物資並沒有用處,只能以異常低廉的價格賤賣給商人。 

 而有些朝廷亟需的物資又沒有定例,得不到地方的輸送補充,需要高價從商人手中購買。 

 對地方的百姓也是類似情況,由於上繳的物資是常年固定的,如果遭逢凶年歉收就須花高價從商人手中購買。 

 久而久之,就滋生了掌握物品流通渠道和定價權的大商人,恣意從百姓和國家手中牟利。 

 為了消除上述弊害,王安石的均輸法規定,每年三司都要重新制定計劃,將一年朝廷需要的物資品目與數量通知發運司。 

 發運司按照這個需求儘量在京師附近的物資產地徵收、運送。 

 這樣一來不僅把物品流通和定價的權力收回到朝廷手中,就近徵收還能節省一些運輸成本,進而減輕各方負擔。 

 王安石預計執行此法可使百姓休養生息,最終達成國家不匱使用而人民富足之目標。” 

 很多聽眾頓時拍案叫絕,妙啊,妙! 

 沒想到王安石竟然還能想出如此絕妙的辦法,去進行節流,每年從全國各地運往朝廷中樞的物資錢糧,是何等巨大的數字。 

 從中稍微扣一點下來,都是一筆堪稱天文數字的不菲金額。 

 王安石一出手,直接就把中間的損耗,不說降低五成吧,起碼兩三成是有的,省下來的開銷,可都是朝廷的財政收入啊! 

 僅此一筆,就值得史書大書特書! 

 但是,這麼優秀的方法,如此精妙的改革,為什麼最後竟會是以失敗告終呢? 

 原本很多人都下意識地認為,王安石變法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太理想主義,太急功近利了。 

 然而,當具體的方案詳細陳列在自己面前時,無數聽眾都和神宗皇帝一樣,覺得簡直是太棒了,幾乎完美無缺,王安石猶如天上星宿下凡,乃上天派來輔佐王朝中興之神人! 

 哪怕站在後世現代人的角度,幾乎都沒有辦法從這個“均輸法”中,挑出太多毛病。 

 越是瞭解得深入,就越是內心好奇,最後王安石改革失敗的緣由,究竟為何?! 

 節目裡,顧知書繼續說道: 

 “均輸法的成效顯著,當年就交出了錢五百萬貫,米三百萬石的滿意答卷。 

 王安石內心振奮,決定再接再厲,同年九月又施行了青苗法,此措施旨在向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開戰。 

 前面提到過,王安石對底層的貧苦農民,是深表同情的,因此對大地主飽含敵意。 

 在王安石看來,地主多數都向小農發放高利貸,以此中飽私囊,特別是天災時節,更是以此瘋狂牟利,不顧小農死活。 

 他們肥了,小農就瘦了,等交不上國家賦稅時,沒辦法就只能出賣賴以為生的土地,淪為無田的佃戶。 

 王安石決定杜絕這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他提出的解決方法也很簡單,既然農民都要借錢度過難關,只要有國家出面,讓他們不至於走投無路,被地主剝削,不就完美解決問題了嗎? 

 青苗法簡單來說,就是動用國家的錢糧儲藏,以低於20%的利息,借給農民,相當於朝廷開辦的勸業銀行,讓國家成為廣大農民的債權人。 

 此外為了改變國家積弱的現象,改善奢靡享樂之風,提高軍隊戰鬥力,王安石還先後推行了保甲法和保馬法。 

 保甲法的理論根基是“寓兵於農”,具體為十家為保,五十家為大保,十大保為都保,分別設置保長、大保長、保正。每一大保每晚差五人巡夜。在農閒時組織軍事訓練,有些地區甚至發展出了民兵。 

 王安石想以此改變北宋募兵制帶來的冗兵甚多,卻又戰力薄弱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