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關於頓悟,我再舉個例子,比如我們常見的,關於甜豆花是正統,還是鹹豆花是正統這個話題,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當你在網上和人爭論的時候,這些觀點看法是從何處來的呢?是腦子裡突然蹦出來的嗎? 

 當然不是,你肯定是看過很多資料,有過很多親身體驗的閱歷,進行過很多思考,甚至參與過很多場看不見硝煙的論戰。 

 然後你才能形成一個屬於自己的思維模塊,只要一接觸到這個話題,就會自動觸發,有無數的觀點可以輸出……” 

 聽完這句話,一些人當場就臉紅了。 

 因為都不用等到顧知書整段話說完,僅僅是“甜豆花”和“鹹豆花”六個字出現,很多人就已經觸發了本能反應—— 

 開始在鍵盤上用無影手敲打了起來。 

 每次這個經典話題能帶起節奏,這些傢伙都功不可沒。 

 看見手機備忘錄上已經寫完3條的文稿,許多人都為自己的衝動感到汗顏。 

 暈,還真被他顧知書給說中了,原來我的腦子裡真給裝上了個模塊啊! 

 “模塊被自動觸發,好處是可以節省大腦算力,不用每次遇到事情,都要長考一番才能做出回應。 

 而壞處呢? 

 就是在熟悉的領域,很難有突破性的思考成果。 

 因為你的思維已經被這些模塊給封鎖起來了,全部的思考,都圍著模塊打轉,繞來繞去,都走不出這個被封鎖的範圍。 

 但也有例外,比如當我們身處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之中,身心足夠放鬆的時候,這些模塊也是有可能被慢慢剝離的。 

 離散的知識,重新排列組合,就有可能建立新的連接,這就是為什麼佛教要主張冥想的原因,也解釋了為什麼冥想容易產生頓悟。” 

 啊? 

 你還真給出這麼詳細的科學解釋啊? 

 搞到我都有點想現在就在床上坐起來,試試冥想的功效了。 

 很多聽眾猶豫了片刻,最後還是抵不過溫暖被窩的誘惑,沒有選擇付諸行動。 

 不是我不想,只是中了被窩封印術,實在是有心無力! 

 “我們回到身處龍場的王陽明身上,三十多年來的經歷,此刻彷彿走馬燈一般,在腦海裡浮現,苦苦追尋的聖賢之道,歷歷在目。 

 格竹致知導致感染風寒,兩次科舉落第的失望悲傷,被廷杖、被貶官、被流放、被追殺…… 

 這麼多的挫折,之所以沒有把他打敗,並非是來源於任何外物在支撐著他,而是他的精神,從未被壓垮! 

 這也就是所謂的‘本心’! 

 他由此進一步意識到,本心的狀態會決定一個人如何感知外界事物,以及決定自己要如何展開行動。 

 當人的心靈境界提高後,對外界的感知也會發生變化。 

 比如龍場這個地方,在外人看來,是窮鄉僻壤,是蠻荒之地,是窮山惡水出刁民的地方。 

 但在王陽明看來,這裡卻是精神的樂園,是頓悟的風水寶地,是他人生之中難得的風雲際會之所。 

 由此可見,同樣的人和地,你的心境不同,看到的東西也自然有異,聖人可以坦然面對一切困難,享受龍場的遭遇,而多數人卻只會追逐身外之物,滿心只想著逃離這個地方。 

 要認識天理,身處何地並不重要,理就在你自己的心裡,這就是著名的—— 

 心即理!” 

 “可是,知書,我想要提出一個質疑的觀點。”陳樂瑤此時開口說道。 

 “嗯,樂瑤你說。” 

 “雖然王陽明龍場悟道,心學誕生,但,這似乎對他目前遭遇的困境,沒有太大的幫助吧?他依然只是龍場的驛丞,依然遠離朝堂之外。” 

 “是的,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想問的,是心學對人們實際生活的影響對嗎?” 

 “沒錯,雖然我們並不提倡完全功利性的行為,但也不能完全拋開現實情況來看待問題,如何取得兩者之間的平衡很重要。” 

 陳樂瑤的提問說到了很多聽眾的心坎子裡。 

 是啊,你王陽明雖然是開創了心學,但如果你一直都被困在龍場這個小地方,又有什麼意義呢? 

 連自己生活都過不好的人,再怎麼自詡大師,吹噓自己的學問,在旁人眼中,都沒有太大的說服力。 

 心學能讓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嗎?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問得好,思想本質上是用來指導行動的,一門嶄新哲學思想的誕生,往往也會配套著對應的方法論。 

 而王陽明所開創的方法論,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