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知行合一! 

 但如果你簡單把這四個字,理解成為我是怎麼想的,我就怎麼去做,那就錯了。 

 知和行的關係,古往今來,被無數人爭來吵去,也弄不出一個明確的結果。 

 它是中國哲學史上的根本問題。 

 有人認為知易行難,懂得理論是很容易的,但實踐起來很難。 

 也有人認為知難行易,領悟道理很難,實際做起來反而容易。 

 到底誰是對的呢? 

 我也不知道,總之那麼多聖賢都吵不出來個結果,我也做不到。 

 但王陽明這時候卻跳出來了,他大喊道: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王陽明講,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過去知識是被鎖在書本里的,過於死板,缺乏鮮活的實踐。 

 知和行應該是統一的,不該被區分開,知是未發動的行,行是已經實現的知。 

 一個人有誕生想要獲得某種認知的念頭時,實際上就已經算是行動的開始了。 

 當他認真做完了某件事情後,他也就獲得了真正的認知。 

 就像一個人孝敬父母,他內心產生了這個想法並且付諸行動,才算是他真正認知了孝順的道理。 

 總結下來,就是說—— 

 一個人想要實現崇高偉大的志向,必須要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 

 二十多年後,有兩個人先後讀了他的書,看到了‘知行合一’這句話,一個人讀懂了,另一個人沒有讀懂。 

 讀懂的那個人叫張居正,沒讀懂的那個人叫海瑞。 

 四百年後,有一個年輕人看到這句話,佩服得五體投地,並且以此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還改了名字—— 

 叫陶行知! 

 扯遠了,還是回到樂瑤你剛剛提出的那個問題,即這套心學如何影響現實呢? 

 在龍場的幾年間,王陽明積極推廣自己的心學思想,吸引了很多學生,也獲得了當地官員的賞識。 

 被貶期滿後,由於他積攢下來的聲望和人脈,很快就被推舉擔任了廬陵縣知縣。 

 等到劉瑾被處死,最大的障礙被掃除,至此王陽明的升官之路就一發不可收拾。 

 1516年,他被任命為右僉都御史,負責去江右剿匪,年少時領兵打仗的夢想終於得以實現。 

 但這活可不輕鬆,因為當地的匪患已經相當嚴重,而且官匪勾結,前面幾任官員都拿這種局面沒有任何辦法。 

 還記得王陽明熟讀兵書,學習兵法的那些日子嗎? 

 你過去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他先是假傳命令,定下日期,說要出兵剿匪。 

 然後就派人重點監視在這段時間外出的官吏,果然很快發現了一堆通風報信的內鬼。 

 你以為王陽明會以嚴刑峻法將這些蛀蟲斬殺嗎? 

 又錯了,王陽明抓住了這些人的馬腳,卻不去上報,而是展開了攻心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恩威並施,很快就把這些人說服,讓其戴罪立功。 

 有了雙面間諜,接下來官府的行動,就如同摧枯拉朽,輕鬆蕩平了匪患。 

 如果說打匪徒只是牛刀小試,那三年之後,王陽明真正意義上的強敵出現了。 

 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叛亂,協眾十萬,氣勢洶洶。 

 而王陽明手上只有兩萬不到的民兵,沒有人看好他能抵抗住叛軍的攻勢。 

 王陽明再次展現了他在軍事上的卓越才能,再次使出攻心計,他先偽造了一張討賊檄文,說朝廷已經集結完畢十六萬大軍,整裝待發。 

 同時要求各地州縣必須做好準備,不可投降,等待王師天軍降臨。 

 他還故意安排密探把這些檄文散佈出去,讓寧王朱宸濠那邊陷入了猶豫,錯過了最佳的反叛窗口期。 

 不僅如此,王陽明還使用了反間計,給朱宸濠手下兩員大將寫信,引起對方內部的懷疑和動盪。 

 最後再大肆宣揚,只要叛軍那邊放下武器投降,朝廷即可網開一面,不追究底層士兵的責任。 

 如此多管齊下,僅僅35天時間,他就親手平定了這場聲勢浩大的親王叛亂。 

 你發現了嗎?王陽明的心學,並非是唯心主義,也不是自我麻痺的精神毒藥,它告訴世人的是,一個人要有做大事的志向,也要有符合實際的做事策略。 

 無論是剿匪,還是平叛,王陽明從來不是從唯心的角度出發,想一出是一出,而是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出合適的行動方針策略。 

 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戰無不勝的哲學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