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得早也起不來 作品

第一百七十五年 詩中武聖

 貞元二十五年,帝崩。 

 新帝即位,改年號為元和。 

 貞元帝耕耘二十餘載,大唐國富民強,迎來了天寶年之後的又一個頂峰。 

 先帝臨終時留下了一批肱骨臣子,大唐的行舟將於何處,卻又落在了掌舵人的手中。 

 …… 

 元和六年,四月。 

 絳州,龍門 

 文中書院。 

 這是大唐開國時的聖賢王演所立的書院,傳承至今已有二百餘載。 

 其間絳州王氏興衰更迭,可這文中書院卻一直保留下來,並且一直秉承著“能者居之”的準則,培養出大量的進士與臣子,在天下享有盛名。 

 李常笑數年前閒暇,索性告別了柳家兄弟,來到這王演留下的傳承之地。 

 當年河汾之學的餘暉不再,李常笑正好修行儒道,是以打算拾故人的牙慧,一觀他們畢生所追求的“三教合一”,究竟是何等壯觀景象。 

 他如今接任這文中書院的山長之位,負有教書育人之責,同樣也能夠發掘寒門子弟來書院深造。 

 這日,文中書院又迎來兩個童子。 

 其中一位姓李,名義山,其祖上與大唐皇室的李氏一家,同樣來自涼州。 

 李義山幼時喪父,本是隨母在滎陽家中,被李常笑親自帶了過來。 

 至於另一位,其名溫鍾馗,其祖上與文中書院有過淵源。 

 他的先祖溫大臨是王演的親傳弟子,以香火情而言,收容溫鍾馗乃是應有之義。 

 雖說溫鍾馗的相貌醜陋,在拜入書院的過程中受到不少阻力,但李常笑最終還是連同絳州王氏的後人一起,硬是收下了溫鍾馗。 

 李常笑給二人落座,視線掃過下方。 

 “這晚唐的三傑被我湊足了兩位,可惜還差一位京兆杜氏的,奈何人家自帶家世。” 

 想到這,李常笑不由搖了搖頭。 

 他當然也想過要將“小詩聖”也收入麾下,只可惜對方雖同是京兆杜氏,奈何與杜子美家的一支迥然不同。 

 “小詩聖”的祖父是剛卸任不久的宰相杜君卿,對當今宰相韓退之還有幾分香火情,足以預見“小詩聖”未來仕途必然一馬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