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255章 找38所借飛機!

 王曉模最終還是沒有抵擋住誘惑,決定按照常浩南的建議,照著9910工程拼上一把。 

 這樣的話,很多原本並不著急的事情就變得迫切起來了。 

 “小常同志,既然要以9910工程作為目標,那你這邊的前期項目論證……” 

 “這點您放心,招標結束之後,我可以在金陵這邊直接開工,算出來的結果直接拿到涪城29基地的風洞做測試,這樣兩邊可以做到接近同步進行。” 

 常浩南自然是有所準備的。 

 這種在極限時間內並行處理多項任務的事情,他之前就已經幹過不止一次了,現在算得上是輕車熟路。 

 更何況從航空部門的角度上講,加裝楔尾相比於加裝圓盤不算太複雜,無需他和風洞測試人員頻繁進行對接。 

 實際上在前世,空警200從立項到首飛也就用了大概20個月的時間,如果不是那次意外的空難,服役時間本來應該更早。 

 儘管那是在立項前就已經有了不少技術積累的情況下做到的。 

 但現在常浩南手裡的底牌更多,完全不虛。 

 總歸只是個項目開始之前的論證,不算什麼大活,所以幾個人只用了這半個晚上功夫,就把事情的總體方向給定下來了。 

 對於如今的常浩南來說,這種事情已經輕車熟路,根本不需要系統的幫忙,尤其運8本身的數據已經被172廠的梁紹修等人完成了數字化錄入,完全可以直接調用,只要把t形天線和尾鰭兩個部分加上去就好,實際工作量並沒有太多。 

 更何況徐洋和電科14所這邊的工程師們雖然沒學過飛機設計,但多少都學過算法,還是能幫一些忙。 

 最耗時間的部分估計是等結果,眼下的計算機性能實在是跟不上需求。 

 所以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正好可以見縫插針,把楔尾預警機的氣動和結構分析給做了—— 

 儘管在設計吊艙的時候已經用一些奇技淫巧降低了對於硬件性能的需求,因此試製過程不存在什麼難以克服的阻礙,但電子干擾吊艙對於14所來說畢竟是個新玩意,況且從那具被繳獲吊艙借鑑的封裝技術也還需要適應,因此在基礎設計已經完成的情況下,一大一小兩種工程樣機預計還是預計需要半個月左右才製造出來。 

 這還是因為樣機階段暫時不用考慮外部氣動修型等問題,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工時,否則得要更長時間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