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254章 “9910”工程

 王曉模低頭端詳了常浩南在紙上畫出來的那個新方案許久: 

 “確實是比原來的平衡木結構好上不少。” 

 其實對於他們這些電子工程師來說,反正主要天線的形狀都是背靠背矩形雙面陣,無論是把天線架起來還是讓天線直接和機體相連都沒什麼不同,這兩種構型的區別主要還是在飛機的氣動設計上面。 

 但這個新穎的結構還是讓王曉模頗有興趣: 

 “看來梁紹修同志沒有說錯,你對預警機的總體設計也是早有準備嘛。” 

 “準備談不上,只能算是一些習慣性的關注吧。” 

 常浩南把手中的筆放在一邊,端起杯子喝了口有些涼掉的茶: 

 “我剛剛說的這些都還屬於是一些定性的結論,如果您真要開始做項目可行性分析,那肯定還需要更嚴謹的定量計算才行。” 

 這還真不是在謙虛,他重生之前其實並未參與過傳統概念預警機的研發工作,但曾有一段時間配合601所搞過長航時無人預警機的研究。 

 因為無人機不需要考慮容納人員的機艙,所以從一開始的設計邏輯上就幾乎完全不同,比如可以更加方便地佈置共形陣。 

 對於有人機平臺,常浩南也只是在那個時候順便研究過一些。 

 甚至還做過一個e737預警機飛行性能的預測。 

 現在想來還有點後悔——早知道就直接做運8平臺了,能省下不少事。 

 “可行性論證肯定是要做的,現在可以先準備起來,等我們找到一個合適的機會,就把項目報上去。” 

 在從常浩南這裡確定了運8平臺的改裝潛力之後,王曉模也是心情大好,一邊說著一邊輕快地把桌上自己的手稿整理起來,重新放回公文包中: 

 “另外,小常同志你不是電科集團的人,咱們公私分明。這個預警機現在八字還沒一撇,我也沒有立場要求你給我們義務勞動,所以小羅啊。” 

 剛剛一直在旁邊隱身的羅群突然被點到名字,趕緊站起身來: 

 “到!” 

 “你們14所這邊儘快以國睿科技的名義出一個飛機平臺氣動和結構性能分析的招標,讓小常同志回去之後以課題組的名義投標就行,不能讓航空系統的同志吃虧。” 

 羅群目光中滿含深意,還有羨慕地看了一眼對面的常浩南。 

 這種前期論證的活要是擱在他們內部,都是直接指派人手就做了,最多再發點獎金,哪會有這麼大的陣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