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409章 霧裡觀花(上)

    嘉靖中後期,文官集團還試圖強化文武官的合作,來增加京營的戰鬥能力——這可不容易,是有原因的。原因就在於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變發生,俺答大軍圍困京師,京兵怯懦不敢應戰,遇敵輒潰,充分暴露了京兵腐敗不堪的弊病。

    於是在時任首輔嚴嵩、吏部侍郎王邦瑞等人的建言下,明廷廢除團營、東西兩官廳制,重新恢復三大營制,在京諸衛軍,俱分隸於三營。

    在京營的管理上,也隨之停止了宦官擔任提督、監銃官的做法,設置戎政府機構。戎政府長官稱為總督京營戎政,由武官擔任,給關防之印。副職稱為贊理軍務(後改稱協理戎政),由兵部或監察院長官選充,不給關防之印。

    而隆慶帝即位後,文官對京營的控制則由集中走向分散。隆慶四年,大學士趙貞吉奏疏,極言戎政官獨攬大權之害。經兵部條議,革除總督戎政一職,三大營每營各設總兵官、副將。三總兵各給關防之印,仍由武官選充。協理戎政一職,改從兵部、監察院中選拔文官三人擔任,仍稱提督。

    但這樣一來,相當於明廷為防範京營集權之弊走向了另一極端,出現了六名提督共理京營戎政的局面,權責過於分散,互不為政成為京營管理突出的困境。

    “自設六提督後,各持意見,遇事旬月不決。”

    這當然不行,所以趙貞吉一致仕,高拱立刻就廢除了這個自縛手腳的制度,仍恢復總督、協理戎政各一員。

    與世宗時期不同的是,總督、協理戎政各給關防之印。在原本的歷史上,從此之後,戎政府制只是稍有更改,但總體基本沿襲下來,直至明朝滅亡。

    這麼回顧一下就很清楚了:京營的大權,曾經一度全操於內廷,而現在,內廷卻被文官集團和武臣勳貴們排擠出了京營核心權力之外,即便是御馬監掌印太監,其實也只是在京營掛名,充作監軍而已,不再享有指揮調動等實權。

    正是因為御馬監掌印太監這個職務雖然權力大減,但卻仍然擁有相當重大的意義,因此一直讓司禮監首席秉筆兼掌。

    然而,高拱現在卻偏偏針對首席秉筆“兼掌過多”動手了。

    高拱的建議是,首席秉筆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參與批紅,不應該過多的兼掌其他事務,其目前的兼掌如東廠、如御馬監,最好一併放棄,如果皇上擔心拆分太多而影響首席秉筆在內廷的權威,那麼至少也應該拆分一項出去,交於其他秉筆太監分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