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疲 作品

第八百四十五章 重見





還從最後的佛門聖地——大菩提寺/超日寺,帶回來寶珠、大珍珠八箱、象牙佛塔一、舍利寶塔一、佛印四等供物。但最關鍵的是在高宗龍朔元年(661年),王玄策奉令從天竺帶回10名製糖大匠。





由此在天竺淋曬製糖法的基礎上,改良為中土特色的“竹甑法”,製出顏色較淺亮的精沙粒糖。這種印度沙粒糖的梵語名稱是“sarkara”,時人音譯為“煞割令”;算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時代進步。





不過在當下,其實已被更先進的浸染法所取代,而成為東宮名下遙控的賺錢門路之一。除此之外他的數次出使。也由此開闢出了一條中土通往天竺的穩定商路,既穿過吐蕃勢力範圍的青海/羌塘道。





當然了,此事既有利也有弊。吐蕃更是由此窺見了,五方天竺的孱弱和無力;開始將天竺當作肆意橫行的後花園。而沿著這條山高水長的險道,頻頻越過群山阻隔,殺入東天竺諸國境內肆意抄掠。





雖因為氣候不調無法長期佔據,但通過抄掠和勒索貢賦,獲得了大量財富、物產和掌握先進冶煉技術的天竺工匠。這也是當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時,指定陪嫁的諸多書籍和工匠中所缺失的重要一環。





再加上當時青藏高原在內世界範圍內,普遍性的氣候轉暖和降雨線北移;不但大大降低中原用兵塞外的軍事成本,也成為了吐蕃王朝,崛起於高原的重要養料;不過這都是未來才會發生的後事了。





但無論如何,創下這番功業的王玄策,都有機會成為僅次於玄奘法師,開拓外域的一代名人;但是一個意外讓他的晚年飽受打擊,乃至籍沒無聞的悄然而逝。因為他最後出使時帶回一位天竺方士。





此人名曰那邇娑婆寐,自稱壽命兩百歲,有長生之術。當時的唐太宗已經病重,嘗試了多種藥石和方劑都無濟於事,於是就破格改吃那邇娑婆寐造的天竺密藥;結果短暫稍有好轉後就迅速駕崩了。





雖然新君繼位後最終追責起來,天竺方士那邇娑婆寐還是被放還回國;但是身為朝散大夫、鴻臚寺少卿的王玄策,也不免受了牽連被貶放遠州。用餘生時光寫下了這套《中天竺國行記》銘記生平。





不過,因為他身後的家族沒有出色的子弟和名人,又牽涉進太宗晚年病死的為尊者諱中。因此,這套凝聚他大半生心血的《中天竺國行記》,居然在家門流傳中散失了,只剩下一些隻言片語記錄。





僅存在唐釋道世所撰《法苑珠林》之類的佛教著作中;更可笑的是,後世近代社會的印度立國,所編撰和修訂的歷史教材,同樣要在不知道十幾傳手的《法苑珠林》等,中國古代佛教著作中尋根。





但在這個時空線上,王玄策身後留下的這部著作,終於又機會廣為傳揚於世了。而且與玄奘作為僧人遊歷的角度和視野不同,王玄策則以使臣/外交官、軍事征服者的角度,去觀察和評判當地事物。





更何況,他還親自參與和指揮了,從北天竺到中天竺的一路征戰。因此,從政治軍事角度和經濟文化價值上,其實更勝於被歷代大唐君臣,當做西域軍事攻略指南的,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





對了,作為重要參與者,副使蔣師仁現今還活著,只是已臥病在床不良於行沒法手書;唯有神智還算清醒。因此他也把這事當做自己臨終前,足以澤及子孫乃至留名青史的莫大功德,竭力配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