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8 章 古代大閱


“閱兵?”

秦,章臺宮中,嬴政放下了手中的竹簡,微微沉吟,下首,蒙毅頓首道:“陛下,想必是觀兵大閱之禮。”

嬴政頷首,觀兵之禮可以追溯自上古大禹時期,他在塗山會盟震懾諸侯,之後周武王也為了伐紂舉行了一次“孟津觀兵”,之後列國均承襲了西周這觀兵演武、檢閱軍士戰車之禮,大秦自然也不例外,一年四季都有演習檢閱與田獵巡狩。

哦對了,林菱去他的墳頭遊玩,觀賞他的陪葬墓坑,裡頭那些兵馬俑,嬴政也忍著古怪的情緒跟著仔細瞧了一遍,那些兵馬俑應當是以排兵佈陣的模樣下葬的,故而裡頭才會有成規制的兵車、戰車、步兵俑還有騎兵俑,看來那個歷史上的“他”,至死也不曾遺忘秦卒之威,即便肉-體凡胎消逝,這股士氣卻歷經兩千多年不散。

嬴政對自己的秦卒極有信心,列國還在時,他的秦武卒便傲視群雄、無能人及,每逢大閱戰陣齊整,戰車雄渾,極為壯觀瞻、振軍威、鼓士氣!大閱之後,嬴政犒賞三軍,士兵們還會手持各類用羽毛裝飾的刀槍劍戟兵器,和著樂曲載歌載舞。

平日裡自然也從不疏於練兵。

不知後人之大閱觀兵之禮,又是如何壯闊?

之前觀看那賑災紀錄片,他已從中窺見後世治兵極為嚴謹,即便不是行軍打仗,也令行禁止、隊列齊整,那畫面中還有一處令嬴政十分感慨,銘記在心,便是他們決定要棄輜重糧草,要在餘震與滾滾落石甚至是泥石流中徒手翻過坍塌山道,沒有補給、沒有援軍,這一趟生死難料,因此在挑選開道的勇士時,將領命令道:“不是獨生子的,出列。”

這將領愛兵如子啊,嬴政感嘆,是個好將領!大秦在挑選先登敢死之士時,也得挑家裡還有兄弟姊妹的,否則一旦身死,他身後的老夫老母不僅孤苦無依,這一家人,便也斷絕了。

可畫面中,隨著這一聲令下,卻所有人都出列了!將領怔了一下,有些生氣地走到一個面容稚嫩年輕的士卒面前,他問:“你出列做什麼,回去!你怎麼不是獨生子了?”

那士卒卻倔強地不肯往回退,梗著脖子道:“我不是獨生子,我就不是獨生子!”這時,他的身後還有人跟著喊道:“國家是我們的父母,全國億萬人民,都是我們手足姊妹!我們不是獨生子!”

將領無言以對,大雨滂沱,他靜靜望著面前每一個站得筆直的年輕士兵,這些人的年歲大多都在十八-九、二十出頭,紅了眼眶。

而那一聲聲“吾非獨子”的呼喊,也令嬴政久久不曾回神。

先前,視頻中總說“子弟”兵,如今倒也知道來處了,這些士卒與秦卒不同,沒有“良家子”與“士族之後”的分別,他們在入行伍之前,全都是平民黔首,所以他們相互認同、彼此之間並無隔閡。

因大秦是半農半兵的國家,秦卒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黔首、少年與犯人,當然也有貴族與世家,所以因身家背景不同,便也生出了派別,果然後人的世道能成為如今他們看到的樣子,都與當初立國時翻天覆地的變革有關係——嬴政對他們推翻了帝制倒沒有特別大的牴觸。

畢竟“皇帝”這個詞是他創造的,他骨子裡自然也是翻天覆地、不願因循守舊的一個人,因此,他能理解兩千多年後帝制的消亡,便如同他統一六國、消亡了諸侯爭霸的時代。

這樣的消亡並不可憎,仙蹟曾說:“先進的社會制度”,不錯,他消亡了約持續了五百年的諸侯之爭,結束了漫長的混沌與亂世,大

秦如嶄新之日月,自然也是“先進”的。

兩千年了,後人有了新的“先進”制度,便也顯得理所應當了。嬴政並不打算效仿後世的制度,自然也不會恐懼,仙蹟帶給他最緊要的便是“霸王道雜之”這句話,他相信他會帶著大秦走得更遠。

扶蘇已經被他趕去了北郡,與蒙毅一同驅逐黑水之畔的蠻夷,先前仙蹟說到那明朝的永樂大帝,他如何從一個普通的皇子成長為鐵血強大的帝王,除卻他的天分,嬴政認為還有兩處是極為緊要的:

一個是他少年時離開宮闈體驗民情,因此他看過帝國的土地上生活著怎樣的一群人,他知曉百姓的困苦,這使得他不會受官員矇蔽。

另一個便是他青年時便戍守邊疆、領兵作戰,不僅熟知兵事,嚴酷的沙場也磨礪了他堅韌勇毅的性子。

永樂帝的靖難之役對嬴政的啟發極大,他甚至在想,若是扶蘇也曾有永樂帝這樣的經歷,歷史上趙高與李斯矯召送到上郡,或許他便能夠如永樂帝一般,把那狗屁不通的詔書撕碎,抽劍直接刺死信使,與蒙恬一併嚷著“奉天靖難”之後率領三十萬秦軍殺回咸陽。

而他一旦舉旗“靖難”,必然能夠比永樂帝要順暢得多,他可是長公子!身邊有蒙恬和三十萬軍,在咸陽還有上卿蒙毅以及王翦的兒子王賁——王賁是扶蘇的老丈人,這兩人手握咸陽近七成重兵,只怕聽聞他的消息,立刻便將趙高與李斯的頭顱懸在咸陽宮外,率大軍迎長公子繼位了。

哪裡還有胡亥什麼事兒呢?

歷史上那個“他”,是否也因“焚書坑儒”那件事後知後覺長子養得有些天真了,才想磨礪長子的性情,將他派往上郡?但一切都還沒來得及,倒成了王朝覆滅的導火索。

嬴政自個設想了半天,越想越生氣,又聽聞宮人說扶蘇去上林苑為他獵鹿,命庖廚做仙蹟說的煎鹿血腸為他滋補身體,便不再猶豫,微笑著將喜滋滋親自端上美味佳餚的傻兒子踢到風雪肆虐的北郡與蒙恬一同放羊打仗修長城。

在嬴政心裡,復刻一個大秦的永樂大帝不算很難,他的扶蘇並不柔弱,他在咸陽時弓馬嫻熟,只差一份淬鍊心智、開拓眼界的猛火罷了。

於是,此時的扶蘇早已不在咸陽,他比歷史上更早跟隨蒙恬輾轉在對抗匈奴的前線,嬴政對於扶蘇的培養也從深宮大院中搖頭晃腦習讀古書典籍、田獵馴狩中打打獵,徹底轉為了真實的風雪行軍、馳騁疆場。

嬴政並沒有聽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也不知明朝的聖人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他只是下意識收到啟發後便這樣做了。

除了扶蘇,好生培養兩年,他也要將女兒們一腳踹到關東六國為他安撫民心、試驗稻種、開設官學、推行郡縣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