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去

不僅僅是沈括,甚至兩千多年前秦朝的墨家子弟、以及三

國時空的諸葛亮都因林菱含糊不清的幾句話得到了一些靈感。

他們雖不知林菱口中能將水輸送到每一戶人家的水泵是何物,但利用水力,諸葛亮很有心得!

此時此刻,他已經造出了“孔明車”,也就是廣泛流傳於世、在中華大地上使用了一千七百多年的水車。諸葛亮在地勢較高的地方架設水車汲引水流,很快就解決了蜀漢農田灌溉的問題。因此他不由思索了起來:若以水車為動源,再以用竹管相通,能否將水引入千家萬戶呢?宋朝,紹聖元年。

真正對仙蹟說的自來水更為震驚的是因“譏諷先朝”被貶惠州的蘇軾!

是的,他又被貶了。

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剛剛收到了廣州知州的一封求助信。之前他被貶途中,路過廣州,廣州的推官仰慕他的文才與學識,特意陪他遊白雲山,因此蘇軾也與廣州當地的官更甚為熟悉。

今日仙蹟展示自來水之前,他正好收到了廣州知州王敏仲焦急萬分、派人快馬送來的信一一廣州突發瘟疫,橫死多人!蘇軾曾在黃州治理痘疫有功,收到信後,他就想起在廣州時就發現當地百姓都飲用水塘裡的水,不僅苦鹹,還渾濁不堪,他又與羅浮道道士多方探討,判斷是廣州百姓飲水有問題。因此他正在回信裡建議廣州知州召集民夫將山上楠竹砍下打通,節節相連,從白雲山引山泉水到廣州城內供百姓引用。沒想到仙蹟就講了這自來水!

“自來水,好名字!水塔....啊!都是從山上引水,長遠之距離,應要加建水塔!”

蘇軾原本便擔心距離太遠,水從山上下來水力層層衰減,到了還未到城中就難以流動了!

但如果在沿途建造水塔,不就能維持水力了嗎?蘇軾連忙揮筆立就,還派了信任的友人攜信立即動身前往廣州!而同樣是宋朝,趙匡胤時期,還身為晉王的趙光義

卻想到了汴京城中賣水為生的水販。

他們會將山泉溪流中取得的水,裝在大木桶裡,用一輛獨輪車運到城中售賣,這些水相比井水更加清澈甘甜,一些富戶便會買水販的水飲用煮茶。趙光義的晉王府中便養了幾個水販,從他們手中定了一整年的水,雖每日都

而林家所在的村子竟直接修建水廠將山泉水免費送到各家各戶,還不收銀兩,趙光義忽然覺著自己過得還不如後世的百姓好。但,他們來不及多想,林菱已經用火鉗把灶臺爐子裡燒完的蜂窩煤取出來,又出去挾了三餅新的,還拎起來在直播間裡展示了一下:[大家看,應該很少人家裡還有蜂窩

吧?現在就算是村裡,大多都通煤氣了,

旦我們村裡用煤氣的還是少,蜂窩

某便宜很多、火快又猛還燒得久,所以老人們都還願意用這個。]

煤?原來這是煤啊!

秦朝,嬴政很認真地觀察著林菱火鉗中夾

著的圓形帶孔的煤餅,並命人立即將咸陽宮中負責燒爐的大火匠喚過來。

大秦雖也用煤,但煤價不菲,尋常時候還是用木炭更多。尤其為了鍊鐵,木炭已供不應求,幾乎每煉千斤的鐵便要消耗七千斤的木炭,於是“攻山取木,水旱頻頻”,不僅僅伐木的徭役愈發嚴酷,而山林破壞,天災也更頻繁了。故而,嬴政也早已想尋新的燃料了。

而將煤塊壓成煤餅,再在其中開孔,看著並不難,至少比林娘方

才說的引水之法更容易,且林娘

此煤餅“燒得久”,

或許日後真能取代木炭也未可知。

他命刀筆更將蜂窩煤的樣子仔細畫了出來。

與秦朝面臨同樣困境的還有漢武帝。

劉徹早就嫌棄木炭了!

不論是冶煉銅鐵還是冬日取暖,都花費極高!

在仙蹟出現之前,劉徹也已經盯上了煤炭,他修建的冶鐵高爐、鍛爐、熔爐,無一例外全都安置在煤山附近,取煤方便,而且煤炭林老夫子先前說的水排鼓風機,他也已命工匠去研製了。

雖不知後人說的水排究竟是何樣貌,但曾經他們這些“古人”也能發明出來,如今仙蹟為他指了水力的方向想必不會太難。於是他激動地問道:“林娘,此煤如何燒製,為何如此多孔洞。

[小豬佩劉:我見識少第一次見這種煤,為什麼那麼多洞啊?]

劉徹:”.....”仙蹟又欺!!

林菱加完煤抬頭一看手機,就笑了:

[小豬你肯定年紀比較小吧,沒見過也不奇怪的,確實現在不多見了,也就我們這樣山裡比較遠的農村裡還有一些,城裡估計連賣的地方都找不到啦!你問為什麼那麼多洞?因為這種蜂窩煤是用煤渣碎屑、木炭碎屑、石灰、黃泥之類的東西混合以後用模具壓出來的,在上面開洞就是為了增加通風量,這樣煤燒起來的面積增大,火就更旺了!

而且這種煤很省煤炭的,你看它的原料,基本都是粉末、碎屑、泥土啊,所以成本低廉,又很方便,而且幾乎沒有煙,味兒也比燒煤塊更少,以前是家家戶戶必備的。我還記得,天氣一冷,煤販子就會推著蜂窩煤走街串巷,但有的煤販子為了多掙錢,摻得土太多,經常一燒就爛,所以爺爺都願意去比較遠的正規煤鋪子買。那會兒入冬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冒著寒風蹬三輪車去買蜂窩煤,一次買一-大車,咱們南方沒有暖氣,全靠煤爐子和抖腿取暖,那會兒家裡還有一間房專用來堆煤餅。小時候的冬天,是被爐火溫暖的日子。

寒冬臘月,家裡生一個煤爐子,小屋裡沒一會兒便暖融融的,窗玻璃上的霧氣會慢慢地融成水滴淌下來,奶奶總會在窗沿放一條毛巾吸水。那時.....

奶奶養來抓老鼠的大橘貓還在,我就抱著胖貓坐在溫暖的煤爐旁邊寫作業、看課外書,爐子上我爺爺還會架上鐵網或者陶盤,烤烤花生和栗子,滿屋都是香味。說來也好笑,家裡那隻大橘貓是在外頭撿的,它在外面抓田鼠、抓鳥厲害得很,結果被我家養了以後也不抓老鼠了,就成天蹲灶頭等奶奶餵它,都喂得比煤爐子還圓了,二十來斤,可壯實了!可惜我家貓貓活了十五歲走了。

奶奶也走了。]

林菱說著說著,難免生出了一些懷念的傷感。

南宋,正拎著苧麻、芝麻、大棗、小魚等“彩禮”去鄰居家聘貓的陸游聽到仙蹟說起狸奴,也不禁好生傷感淚流。他先前養的一隻貓貓也因病亡故,今兒便是去貓母家中,再聘一隻它的同胞兄弟姊妹歸家。為此陸游還精心寫了一份聘書,在聘書上寫明瞭貓貓之毛色、花紋,為其取名粉鼻兒。他還在聘書中寫下了對即將到家的貓貓之期盼:

願粉鼻兒康健、長壽,常伴吾終老......

陸游又請道士擇選了聘貓的吉時,這才出門,誰知後人家中也曾養貓,而林菱說起與貓相伴的冬日溫軟,也令他格外心喜一一他也是如此啊!“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

漢武帝朝。

劉徹聽完蜂窩煤之事已無睡意,一邊張著雙手由言人穿衣,一邊凝神細聽,屏風之外,雕花長窗上映著外頭魚貫而入的內侍,正高舉漆案輕手輕腳地為他擺膳,而在他身邊能觀看到仙蹟的人已經手持竹簡跪坐在蒲團上奮筆疾書。“仔細記下這煤餅之配方,隨即便送到長安城外的鐵官中,命鐵官長、丞即刻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