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群眾

灶臺旁邊還帶著個不鏽鋼的水池,上頭是個生鏽的綠漆水龍頭,對面則是一個帶綠紗門的木質碗櫃,底下放鍋,上頭放碗筷。碗櫃旁邊是個已經用得外表都泛黃的老式單門冰箱。

正中間是個圓形木餐桌,兩條與餐桌同料的木質長凳。

而目之所及的牆面上幾乎都貼滿了瓷磚。

林菱把掛在牆上的菜板取下來,就見直播間裡進來好幾個新人:

[雲悉:好早的直播間,咦?你們牆上都貼瓷磚的嘛?]

[齊司禮的狗:樓上,你們不貼嘛?]

[雲悉:不貼!瓷磚上牆很奇怪啊!]

林菱對平臺給流量的時間有點看不懂,她看了眼自己的廚房,她看習慣了倒沒注意到這個,於是解釋道:[我記得我爺爺說,貼瓷磚比較好打理,畢竟我們這邊潮溼嘛,春天回南天是真的難受,那個水嘩啦啦的淌,如果是膩子牆很容易發黴,瓷磚用拖把來擦打掃很方便。][熙:這個灶臺真是童年記憶了,我爺爺家也有一個。]

林菱一邊準備一邊和網友聊天。

[對呀,我們這個灶臺也用了很久了,但真的很結實耐用。]

秦朝,嬴政也目不轉睛地看著。

秦時的炊具,麻民黔首們使用的大多是陶製的鼎、甑、鬲、釜、罐,而灶臺也大多是地灶、磚灶、石灶,灶膛裡放著柴草,食用的碗盤也較為粗糙。而秦朝的皇室

胎體輕薄、雕刻精細的青銅器皿,也出現了臺式的

但秦朝的烹飪方式還是處在粗放的火炙、石燔、蒸煮的時候,並沒有炒菜,菜品也比較單一。

因此,嬴政看著格外稀奇。

這樣高度、連體的灶臺他們也能做啊!

看著的確很方便。

不過那個大大的圓形鐵鍋?是什麼?

這個疑問也在漢朝人心中冒了出來,他們已經出現了用煤炭燒火的“鐵炭爐”,還有鐵製的鍋釜、並排的煙囪孔,但還沒有這樣圓底的鐵鍋。唐朝,貞觀年間。

李世民以管窺豹,對長孫皇后嘆道:“百姓是否富足,從一小小的灶房便可見一般啊!”

林菱家的廚房只是普通百姓的投影,她家的廚房顯然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但卻代表了大多數。唐朝的庶民之家乃至豪強富戶,灶房中貼磚鋪瓦的都不多,更別提當中那口圓底大鐵鍋!

長孫皇后也感慨點點頭:“是啊,那樣富足的世道真是令人神往,不過林小娘子家中那口圓底鍋,與咱們大唐的鐵釜倒是極為相似。”唐朝已出現了炒菜和鍋,平民大多使用石鍋,唯有貴族家中才有“鐵釜”,不過大唐雖然有了炒菜,但因鐵鍋製作技術不大成熟,以及油膏過於昂貴,能炒制的食物大多也還沒傳入,這炒菜也就沒能普及。唐朝的百姓大多還是吃蒸菜、烤肉多些。

而林菱家將那口大鐵鍋擺在如此顯眼的位置,又見那鐵鍋底都糊了厚厚一層鐵鏽油脂混合物,就知道這鍋不是擺設,而是日常用具。想來後世炒菜已不再昂貴,林菱又不過是後世千千萬普通百姓之一,這就是後世的厲害之處。

宋朝倒不驚訝鐵鍋與炒菜一一他們的冶鐵技術已經能駕馭這種球形的鍋底,也有了便宜的植物油,故而炒菜已走近了千家萬戶。讓趙匡胤和趙光義驚訝萬分的是,他們看到仙蹟中,林菱隨手拿出了一罐白-花花、細膩如雪的....!然後她居然舀了兩勺鹽,用來洗那海蠣!!

簡直暴殄天物!

宋朝已是難得的較為富裕的朝代,但即便是宋朝的鹽,也不是這樣純淨無暇如白雪的,即便身處皇家,趙匡胤也沒用過這樣好的鹽。“解州(山西運城)鹽湖廣袤,鹽井殷紅,刮鹼淋滷放能得十之六七,熬海得鹽倒便利些,但泥沙難分,多為青灰塊狀,何時見這樣細白之鹽?”趙光義都呆了。

趙匡胤在意的卻不是鹽的質量,而是林菱對鹽那隨意的態度!

用這樣上好的鹽洗菜?

瘋了不成?

大宋鹽價大概在三十四錢到四十四錢一斤,而這一斤中泥沙雜質具在,不僅苦澀,其中能有三分真鹽就不錯了!而汴京市井百姓,大多每日只能得二百文,若是鄉野的百姓,每日大多隻能得數十百錢。再對比鹽價,鹽必定是出門一定要鎖起來的貴重物品,哪家哪戶敢這樣用鹽洗菜?

宋人做飯若是敢如此鋪張靡費,只怕當即便要被家中老孃的鍋鏟打得滿頭包了!

而幾乎所有古朝代,就沒有鹽價低的時候,明清時的官鹽也高漲得離譜,粗茶淡飯並不是形容詞,而是當時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但他們正想發言問後世如此精鹽是如何煉製,就見林菱把海蠣裹上鹽之後,直接走到那亮堂的鐵製盆中,對著上頭一個帶把的鐵製彎頭一扭,嘩啦啦就流出了乾淨的水。她將海蠣用鹽水泡上,沒看直播間,又忙去切管菇了。

明,洪武年間。

“後人是怎麼做到能將水引入家中的,還能隨時開關汲水!”朱元璋幾乎要趴在屏風上,恨不得能鑽進去一探究竟。不僅僅是明朝,歷朝歷代,在建立都城或其他重鎮時,選址的首要條件便是:獲取水源

比如十三朝古都長安,雖然位於關中平原,地勢易攻難守,經常被攻破導致“天子九逃”,但它的四周被眾多河流環繞:南面的滴水和湧水、北面的涇水和渭水、西面的灃水和澇水以及東面的滻水和充沛的水源,這也是長安被歷朝歷代皇帝青睞的原因之一。

而明朝不論是皇家還是百姓,都依賴基本的水渠、水井和家中儲水的

<窖來獲取日常用水。

但不論是哪種方式,一旦水源被汙染,都將造成大問題。

忽而即便身處臨近長江、降水充沛的南京,朱元璋也忍不住了,立刻發問:“林小姑娘,你這屋中之水是從何而來啊?”林菱已經燒水準備用蝦糠包做面線糊的湯底了,一瞅手機就看到:

[棣子,開門,是爹地:主播,你家自來水怎麼來的?]

林菱一頭霧水:“啊?村裡統一接的啊!”

隨後她想到,是不是她之前說家裡都用的山泉水,不交水費,所以導致直播間網友誤會,於是解釋道:[之前我說我們家用山泉水,不是代表我們村裡還沒通自來水,我的意思是我們這水源特別好,我們周圍山上流進村子的河流就有好幾條,還有好幾個水電站呢,所以日常用水也是水管接進來的,很乾淨。][明攝宗:怎麼接進來呢?]

林菱沒認真想,她飛快做菜,隨口說道

[我母雞啊!反正村裡集資建了個水廠,搭了個很高的水塔,然後在地下布水管,水廠造了個大水泵把水往每家輸水啊,我記得我爺爺說過,當初也就是集資建水廠的時候每家每戶出了點錢,後來用水都不怎麼收錢了,而且自來水還有啥好問的,不是每家都有啊。]水廠?水泵?水塔?水管?水電站

諸朝古人們大多數都沒弄明白林菱在說什麼,唯有少數例外:

沈括舉目望向遠處,

比如,宋朝。

在他居住之所不遠處正好有一條河,河邊聳立著一隻竹製的大水車,有許多婦人聚集在水車附近抬水浣衣

他好像.....

有點明白了林菱究竟在說什麼。

是水力...是水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