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月夜 作品

第140章 秦國背刺,齊魏終結

 第140章 秦國背刺,齊魏終結

 從函谷關到東海之濱,五千裡的廣袤疆域之上,趙魏韓齊四國對峙了數年,雙方都感覺到決戰的時刻似乎就要到來了。

 這可能是數十年來諸夏大地之上,質量最高的一場大戰,魏國是老牌的中原霸主,變法的成果還在支撐著魏國。

 齊國則是變法革新的新貴,拿下淮泗,擊敗楚國,吞併吳國的東方霸主。

 韓趙都有強兵勁卒,實力不可小覷。

 秦楚燕這邊疆三國同樣在關注著這一場戰爭,秦國之前和齊國一同圍攻魏國在淮泗的土地,但在齊國轉道向南之後,卻和魏國在河西簽署了和議。

 雙方約定互不侵犯,秦伯還和魏侯歃血為盟,保證絕不參與魏國和齊國之間的戰爭,秦國現在國中凋敝,只希望魏國能放過秦國,讓秦國休養生息。

 魏國昔年因為大量賢才的投奔而興盛,但這些人才成為新的貴族之後,同樣開始排擠那些新進入魏國貴族官僚隊伍的士人。

 許多在魏國之中鬱郁不得志的士子都前往秦國為官。

 衛鞅從一介白身一躍成為執掌秦國國政的左庶長,還有落魄貴族一躍執掌秦國軍事大權,這都是極好的榜樣。

 尤其是當前列國,伐交頻頻,所有的國家都是朝盟夕叛,不要看現在魏齊兩國打生打死,一旦有利可圖,立刻便能重歸於好。

 擅長言辭之辯的縱橫家更是列國君主的座上賓,這些人對人心的洞察深入到了極致,總能切中君主心中的痛點,列國之間的盟約幾乎都由縱橫家一言而決。

 八百里秦川,無數秦人被組織起來修建水利,尤其是在秦墨的技術支撐之下,愈發興盛。

 秦國極愛修建水利,不僅僅是因為水利能夠促進糧食的生產,還是因為水利能夠控制人口。

 官府只要控制源頭,何時開閘,何時斷水,為誰澆地,灌溉交錢,這都是收稅的上等法門,比起上門逼稅的法子不知道高明瞭多少。

 咸陽宮中,秦國的高層團團圍在一起,商議著秦國的大事,秦伯、執掌秦軍大權的公子勝、魏人梁息,左庶長衛鞅,還有執掌列國外交之事的楚人申城,還有從列國而來的一些有賢才的智能之士。

 面對著眾人,秦伯擲地有聲的開懷大笑道:“秦國曆代先君矢志不渝的便是東出大計。

 昔年諸夏大戰因為魏侯卿背叛而功敗垂成,先君鬱恨而終。

 現在孤有列位大才輔佐,秦國兵精糧足,中原連番大戰,定然虛弱不堪,歷代先君的大願,看來是要實現了。”

 或許這也是地緣帶來的優勢之一,楚國八百多年矢志不渝的就是北上,秦國想的就是東出,他們的戰略永遠不會改變。

 不像是晉國和魏國,四面八方都能夠擴張,於是戰略的定性就很差,實力強大的時候沒有拿到足夠的優勢,等到實力衰退的時候,就會被來自四面八方的敵人圍攻。

 “齊國與魏國之間的大戰就快要分出勝負,若是魏國戰勝,秦國一可以繼續深耕巴蜀,充實糧倉,壓迫楚國。

 二同樣可以藉著魏國與齊國大戰之後的疲敝,迅速佔領河西,然後圍繞著黃河建立防線,聯韓結齊,共抗強魏。

 但臣觀之,魏國武卒戰力已不若昔年之強盛,魏國國中政治昏暗,梁息這樣的大才卻不能身居高位,還是齊國勝算更大。

 若是魏國大敗,我秦軍便直接攻佔河西之地,壓迫河東,籌謀函谷。

 若是能以函谷關和黃河作為天險屏障,再沿著邊緣北上高原,與飛地相勾連,就能南向壓迫魏國。

 Λ n 〇

 自此便可立於不敗之地,縱然是趙魏韓三國聯合來攻,秦國亦可以退守函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