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拾月 作品

第145章 奶奶

 摘好的黃豆放在筐裡面,黃豆苗摘完後葉子可以餵豬,也可以給牛吃,又或者放外面曬乾當柴火,然後把黃豆夾放在大太陽底下曬乾,趁著天氣晴好,天天起來就把黃豆夾放太陽下面曬,曬乾以後,黃豆就會從豆莢裡面冒出來,一粒一粒的,通黃的,很是好看。 

 然後我們把黃豆的殼和豆子分離開,過濾掉地上的泥沙,然後把黃豆裝起來,這樣每年過年磨豆腐的黃豆是夠了,還有家裡農閒的時光,會泡上一些黃豆,做黃豆芽,就是黃豆泡兩個小時以後,放在陰暗潮溼的地方,上面蓋上毛巾,然後就等著黃豆芽一天天的長高。 

 那會的黃豆芽對於我們來說是難得的新鮮菜,那會農村種大棚菜的技術沒有現在的好,所有的菜基本上都是當季菜,所以每次到冬天或者春天,吃菜就都有青黃不接的時候,那會家裡種的土豆,黃豆這些就派上用場了。 

 黃豆除了泡發後發黃豆芽以外,也會做成一碗美味的新鮮辣椒炒黃豆,又或者是家家戶戶開始做豆腐了,在那個吃肉少的年代,吃豆腐也算是被大家所認可的經濟實惠美食。 

 每年奶奶都會做上好多的豆腐,家裡還有年代久遠的石磨,那會我們都是用石磨把豆子磨成粉,然後放入鍋內加水煮開,加上石膏,等著豆腐成型,那就最期待的就是喝上滿滿一大碗的豆腐花,加上白砂糖,就是記憶裡關於磨豆腐的最幸福的時刻了。 

 等著豆腐磨好,然後奶奶把豆腐瀝乾水分,就會放入鍋裡面油炸,等豆腐炸成金黃,然後撈出來,放入盆子裡面,最喜歡吃奶奶做的泡豆腐了,奶奶把油豆腐加上鹽和味精,加上辣椒粉和甜酒釀,再加入白糖,然後美味的豆腐就做好了。 

 小時候奶奶喜歡把做好的豆腐放在她們房間的電視櫃上面,蓋上蓋子,奶奶說,多放幾天口感會好吃很多,於是小時候貪吃的我,經常走著走著就到了奶奶的房間,然後踮起腳尖,把手伸過去拿泡豆腐,每次都心滿意足的吃上幾大口,手裡拿些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