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嘟233 作品

第132章 吏治考核

 櫃彷的初衷,乃是伴隨本國各地經濟健康發展而同步存在的。給大家舉個例子,例如關內道發展良好,稅收不斷增高,是不是府庫就更加充足了?但發展需要什麼?本錢!這本錢從哪裡來方便?地方櫃彷。大家把櫃彷看作銀行,把道府看作借貸人,借貸人用這筆錢去發展獲取更多的收入,就有能力償還櫃彷的借款。櫃彷獲得錢,就能夠保證百姓們的存款利潤增長下去。 

 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生產規模再次提高,那麼貨幣數量必然不足。那時候,中央就會再次增鑄貨幣。沒錯,就是這麼一個良性的循環發展規律。而各地為了償還借款,必須著重民生經濟發展,增加地方稅收,才能還上欠款。你想想,你身為地方長官,借了錢但沒有增加轄區稅收,還不上借款,櫃彷直接告到總彷,總彷告到中央,你身為地方道府長官,怎麼辦?什麼後果?變相的承認你小子貪贓不是?到時候,地方道府、督查院、櫃彷、百斯騎都要被問罪!你就說,這種後果,你都坐到一地最高一級行政長官了,要是看不明白這種大局,該不該反思一下自己? 

 櫃彷還有一個特點,不向民間借貸。沒錯,櫃彷的宗旨是服務地方官府發展的。只給百姓好處,杜絕一切可能利用漏洞剝削百姓的可能。這一點,李承乾是考慮到了的。李承乾的高度在那裡擺著,能力也是有目共睹,而且洞察人性,因此特地留了一手。 

 密密麻麻一大串,大家如果耐心看下來,就能明白其中有多少李承乾佈下的暗樁。一環扣一環,防不勝防。李承乾就是要把櫃彷放出來,刺激地方上進,積極發展轄區民生經濟,拿著鞭子鞭策地方進步,避免形成混吃等死、尸位素餐的跡象。當一個地方的櫃彷貨幣,不足以承擔地方民間百姓存款的時候,你地方道府的長官也要遭殃了。 

 聰明的讀者或許能想到,為什麼不向地方民間的豪紳借款?首先,你向豪紳借款,的確能收取額外收益,但那會產生歧視,李承乾信奉不患寡而患不均,因此對待民間,直接一刀切,一視同仁。其次,豪紳借貸肯定普遍能夠增值自己的財產,他們有資本去容錯和發展自己,發展自己必然剝削其餘百姓,這是一種變相的助長財富兼併的做法。這麼說,大家應該就能理解了。 

 李承乾的這一套以地方經濟為硬性標準的要求和部署,也是在變相的篩選地方長官。沒錯,要求高了,你沒能力勝任,那你就下去!要麼自己下去,要麼等著被中央清算。各地沒有形成彼此競爭,但必然產生各種經濟合作,但那需要一個過渡期,地方才能看到,因為以土豆為基準的農貿運轉、東鹽西送都已經擺上檯面了,你察覺不到,開闢不出新的發展道路那就是你的問題了。 

 至於發展飽和?咱們歷經幾千年發展,到現代都沒法說各地經濟發展到飽和。這種問題,想的太早了。 

 整體的步調,基本上就這麼部署下去了。貞觀十四年,新皇上臺,很順利的掌控了朝政。而新朝的頭年朝會,地方官員們,也都紛紛趕來長安,因為這種連帶地方官都叫上的大朝會,估計一個朝代也就這麼一次了。大家紛紛趕來的目的很簡單,認識一下新皇帝,很多地方官都沒見過李承乾,特地來留印象的。 

 都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地方官並不在此列。很簡單,貞觀的一大亮點就是精簡行政,這麼說吧,一個地方州郡,官府有編制的官員最多就數十人,有的地方只有十多個人,其餘的都是小吏,不在編制內,只是領著一份工錢,連俸祿都不算。 

 自古廉政無出貞觀之右者,長安皇城全部官員不到千人,這些都已經說過了,在此不多贅述。地方官們大老遠的來這裡,首先是給新皇留下好印象,其次就是來長安熟悉一下新朝堂,因為人已經全部換了。在長安這段時間,大家都要走門串戶,和新一代中央部門聯絡一下。 

 至於地方?大家能當上一地長官,大局觀都是有的,能力也不用質疑。貞觀地方,行政官員和百姓比例差不多是一比一千多,好的地方也至少是一比八九百的規模。因此,能夠當上地方州郡長官,既是朝廷的肯定,也是能力的象徵。更別提,還有下轄的縣鄉了。 

 再說了,承明朝皇帝擺在那裡,周邊各國一個個趕著來還來不及,有那個不開眼的敢趁著這種機會偷襲大唐?以往敢這麼幹的,北方的突厥、西邊的吐蕃,都沒了!吐蕃高原,各方勢力犬牙齒互,自己都還顧不過來呢。你說,這時候誰敢偷襲大唐?承明朝開局就有一個穩定、良好的國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