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嘟233 作品

第44章 再邀商賈

 至於後續擴大規模,需要等到馬鈴薯的產量上來後,一定程度解決了糧食供給問題,才能考慮為民間提供高度數酒水。主次有序,不能亂了。至於馬鈴薯的釀酒工序,古代能做,但做不到現代的精良,出來的酒水也不如現代化的好,但對比古代的酒,還是算得上佳釀了。 

 制曲:一杯美酒的誕生歷程裡,至關重要的便是這頭一步——制曲。曲為酒之骨,古人釀酒制曲的重要原材料便是穀物。剛發芽的穀物中會產生大量的酶,這種酶可以將穀物本身的糖化成糖分,在之後的發酵過程中,再轉化為酒精。而發黴的穀物,同樣也可制曲,麴黴當中的澱粉酶也會糖化穀物中的澱粉,成為制曲的重要環節。 

 發酵:不同的酒麴釀造出來的酒風味相去甚遠,但不管釀造黃酒白酒還是果酒,發酵是必經的過程。將釀酒所用的穀物先浸泡一整日,浸泡之後,再用鍋爐蒸煮。此時廚房內滿室谷香,叫人垂涎欲滴。再在冷卻後的穀物中加入穀殼,拌入酒麴,便開始入池發酵,靜待時光釀造一段穀物的傳奇。發酵的過程講究一個“準”字。穀物浸泡的時間要準,蒸煮穀物的火候要準,加入穀殼與酒麴的配比要準,發酵的時長更是要準上加準。一個發酵的工序做完,釀酒師傅們往往要忙出一身汗。 

 蒸餾:沒有現代蒸餾科技,古人的蒸餾方式非常樸實無華。將發酵完的谷飯上鍋蒸餾,蒸餾出的頭一道酒卻往往不能用,還需要再進行發酵,再進行蒸餾。在這個過程中,釀酒師傅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時光與溫度給予 酒一次又一次的蛻變。在蒸餾的過程中,發酵往往伴隨其左右,耗時長、工序繁複。每出一道酒,酒中的濃烈的穀物便要柔和淡化一分,直至終了,不偏不倚,既有那一口足以縈繞口腔的谷味,又不失陶醉味蕾的那一份屬於酒的醇和。 

 蒸餾技術出現在我國的時間,眾說紛紜,有說漢代、也有唐代、更有宋代。因此,這裡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蒸餾技術沒有擴大傳播,那就由李承乾借用一下。例如,始於唐代的說法是白酒始於唐代有詩詞為證。如白居易的"荔枝新熟雞寇色,燒酒初開琥珀香。"雍陶的"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顯然,燒酒即白酒已在唐代出現,而且比較普及。 

 從蒸餾工藝來看,唐開元年間,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有"甄(蒸)氣水,以器承取"的記載。此外在出土的隋唐文物中,還出現了只有15~20mL的酒杯。由此看來,在唐代出現了蒸餾酒是毋庸置疑的。但眼下是貞觀,距離開元還差多少年呢,到開元還要等武則天把老公家嘎嘎亂殺幾千人才行。 

 以上,就是李承乾目前的部署和安排。活版印刷術、熔鐵、水錐鍛造、制式化泥範、蒸餾酒、開礦等等,就是咸陽縣如今起步的基礎產業鏈。至於馬鈴薯,還早著呢,起碼還要等個一兩年,咸陽縣才有足夠的幼苗大規模種植,四五年才能推廣開來,七八年才能在大唐普及開來。 

 但這些,需要有人來經營和維持,因此,李承乾再一次召集了昔日在征討吐谷渾的那群商賈大家。這一次,他們許多家都是家主親自來臨,他們見識到了李承乾這位太子爺,說話算話,而且他們的產業已經在吐谷渾地區開設,形成了規模,這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啊! 

 在古代,對商人歧視和貶低乃至防範,遇到李承乾這種太子爺,簡直是他們商人的福分!換你,你能不傷心嗎?不感激涕零嗎? 

 李承乾在咸陽縣的一家酒肆內,包了一個場,這次來的商賈有點多,大概二十多家,這財力可不容小覷。李承乾拿著酒樽,站在高處,眾人紛紛翹首以待。 

 “諸位,此次孤召集諸位,自然是有新的路子,孤也不和諸位廢話,畢竟俗話說得好,時間就是金錢。眼下,咸陽縣孤說了算,因此孤打算把咸陽縣打造成為一個商業化的縣城,擴大各類產業,隨後組織一個商貿組織負責對外兜售咸陽縣內產出的各類商品。” 

 “自然,孤需要諸位幫幫忙,孤給諸位規劃好的產業,諸位聽從命令妥善經營,事後自會有收益。按照諸位所佔產業和店鋪,咸陽官府與諸位按照比例分紅便是。孤只有一個要求,聽話。孤先把醜話放在前面,能給你們,也能隨時收回。不聽話,牟取不該牟取的利益,孤這把刀子恐會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