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嘟233 作品

第44章 再邀商賈

 活版印刷術想必不用作者贅述,大家也知道。首要說一下,李承乾降低鐵的熔點,同時打算鍛造鈑金甲和馬蹄鐵。 

 古代人即使利用風箱、木炭等冶煉工具,也沒有辦法讓鐵的溫度達到2000度左右,因為冶煉的技術還是有限的,特別是增加氧氣含量。中國的冶鐵術略晚於西方,而西方用燃燒木炭的方法才能使鐵的溫度達到1200度,這幾乎是當時能夠達到的最高工藝溫度。 

 但是冶煉生鐵的技術要求鐵是處於液態的,可當時所能達到的1200度工藝溫度卻不能使純鐵變為液態,因為鐵的熔點是1535度。但是古代人們利用聰明才智,在鐵中溶入硫、磷、硅、錳等溶料特別是加入碳以後,可以使熔點降至1150度左右,只要選取了適當的器皿和工藝,就可以得到液態生鐵。 

 第一介質淬火。把燒到溫度的工件往水或油裡一滋,就可以。 

 第二是雙液淬火。用不同的液體淬火,綦毋懷文在造宿鐵刀時,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就是鹽淬、油淬的雙液淬火。這種淬火產品,硬度合格還是其耐磨和彈性也很好。 

 第三就是敷土燒刃了。技術本質上還是單一介質淬火,工件外不需要淬火的部位加了含碳泥土進行包裹,需要淬火的部位一般有一層薄的膏劑,通常含有大量的碳氮成分,等膏劑幹後,進行淬火。這種做法在唐時還有,之後失傳。日本則一直保持了下來。 

 因此,古代在技術有限的條件下,運用智慧巧妙的彎道超車,做到了熔鐵為液的壯舉。隨後,就是水錐,運用渭水流水量帶來的勢能,形成鍛造捶打動能,詳細的作者也不多說,網上就有,清朝時期出現了水利鍛造,漢朝就出現了許多水利設施。利用泥沙製作的制式化流水線,將鐵水融入做好的泥質模板內,就可以迅速大批量的製作鈑金甲,以及馬蹄鐵,當然,後續少不了一定的打磨。 

 鈑金甲就是大家平日裡俗稱的板甲,但不是說就是全身板甲!那玩意只有騎士老爺才穿得起,通過熔爐和水錐以及泥範的綜合運用,大批量生產胸甲、臂甲、腿甲等等,把身體各部位拆分開來,製作不同部位的板甲,並不算難。 

 至於所謂的鎖子甲,那玩意實用性不咋地,而且費時費力造價高昂,性價比不成正比。還有有關紙張的情況,在唐朝造紙行業可謂是盛況一時。隋唐五代時期,我國古代封建文化高度發展,造紙技術亦相應提高。對造紙原料處理增強漚泡措施,然後用鹼水蒸煮,能比較好地清除膠質。臼搗原料也更加精細,加大了纖維的分散度,經攪拌後,纖維交結緊密而且均勻,故紙的質量又比以前提高。 

 早在唐代,成都產麻紙已冠絕天下。浣花溪邊,集中了近百家造紙作坊。唐代,蜀紙乃是皇家貢品,尤其是成都麻紙,被指定為朝廷公務專用紙。唐末王公貴胄寫詩作畫,都花費重金從成都購買蜀紙。 

 成都紙家深刻影響了我國的造紙業。據史書《新唐書·地理志》的記載,唐代貢紙的地方很多,有常州、杭州、越州、婺州、衢州、宣州、歙州、池州、江州、信州、衡州等。 

 因此,大唐雖然缺紙,但是不缺造紙的。而造紙技術呢,也沒啥好說的,因為古代最便宜的就屬蔡侯紙了,但那玩意放在唐朝也不是一般人家能用的。沒有化學技術的古代,搞個屁的漂白洗滌二次回收廢紙。 

 至於我國的採礦術,那倒是更沒啥好說的了,幾乎除卻現代化機械科技出現外,曾今我國的採礦術種類繁多,針對各類情況的礦床礦洞等等,深挖入洞都是常態,都有詳細的方法和技術了。 

 李承乾要做的很簡單,開設產業,吸納就業者,逐漸將所有產業鋪設起來,形成咸陽當地的市場規模,和對整個大唐市場的對接,形成貿易規模產生經濟效益。說簡單點,造東西創造財富,之後搭建內需市場和外需市場,不斷擴大內部市場經濟規模還兼具從外部大市場牟取利益維持可持續發展。 

 李承乾聘請了數位從事釀酒行業的師傅,將詳細的古代蒸餾技術教給他們,以府庫支撐開設大規模釀酒廠。自古鹽鐵專賣,唐朝並沒有實施,至少唐初沒有壟斷。但酒這東西,可是古代供不應求的奢侈品,因為它需要糧食。古代糧食本就珍貴和稀缺,不可能大規模量產,因此李承乾眼下的目標乃是隔壁長安的那群勳貴世家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