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阿姨 作品

第23章 晉商商會的拜帖!商人的試探!

 陳寒清楚,大明並非真的貧困,而是財富深藏民間。 

 後來,商人與官員勾結,開始在朝中培植代言人。 

 這使得皇上想徵收商稅時,總會遭遇一股阻力。 

 商人的代言人總是以民本為由反對,聲稱此舉有損皇上聲譽,面對重重阻礙,皇上只能妥協。 

 有些頑固的,結局往往以悲劇收場,被恐懼吞噬而亡。 

 這種惡性循環自建國之始便根深蒂固。 

 朱元璋和他的家族對經濟概念一竅不通,金融智慧對他們而言如同天書,因此錯失無數良機。 

 然而陳寒無法坐視不理,因此當商人伸出探索的觸角,他必須主動且堅定地回應。 

 許多人傳說皇帝對商賈抱有深深的厭惡。 

 就連朱允熥也直言不諱:“先生,您或許不瞭解,我皇祖父向來鄙視這些商人,極不願與他們打交道。” 

 “如今您身為他倚重的救災重臣,此刻卻要與他們交往,萬一文官以此為由攻擊您,皇祖父可能順水推舟,那您的救災計劃該如何繼續?” 

 “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您已經挑起了災民的期待和希望。” 

 “難道您打算看著那些文官在掌控資金後,優先滿足自身的政績需求,” 

 “對災民僅僅是敷衍地設立幾個粥棚,就草率應對嗎?” 

 “您想讓他們剛剛萌生的對朝廷的信任瞬間破滅?” 

 朱允熥的觀點有其道理,但他並未觸及核心。 

 陳寒深知朱元璋對商人的反感,但他並不打算趕盡殺絕。 

 儘管反感,他的行為確實帶有急功近利的色彩。 

 那是因為在郭桓案中,他看到朝廷急需鉅款北伐,於是決定全面清算富戶的財產。 

 他對商人的厭惡沒錯,但作為皇帝,他絕不會憑個人喜好乾擾朝廷的正常運作。 

 因此,儘管他會採取短視的行為,但他絕不會因個人意志而徹底消滅商業。 

 這也是為什麼陳寒拿出五十萬貫後,朱元璋立刻轉變態度的原因。 

 就如同漢武帝推崇儒家,難道真是出於熱愛? 

 不然! 

 他在推崇儒家的同時,為何實行外儒內法的策略? 

 唐太宗為何推廣佛教? 

 難道他真信仰佛教? 

 並非如此! 

 實則李世民一直標榜自己是老子的後裔,遵循道教,但為何還要推廣佛教? 

 因為他們始終把信仰當作統治工具,以此更有效地控制民眾。 

 那些文官總以為朱元璋厭惡商人,於是任何官員接近商人就會被指責為失態,皇帝通常會嚴懲。 

 但他們從未想過,朱元璋不會憑個人情感決定商人的生死。 

 陳寒深知此理,因此他此刻提供的金錢,意味著未來只需向皇帝提供更多財帛,朱元璋就不會阻止他與商賈交往。 

 他對商賈的厭惡,源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