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巧奪造化!

 尾聯用了兩個典故,爭席的典故出自《莊子·雜篇·寓言》:楊朱要跟老子學道,路途上旅舍主人迎接他,客人紛紛避席讓座。等他學成歸來,客人們就都不讓座了,跟他爭座位。 

 故事以此說明楊朱已得自然之道,與人們融洽無間,不拘禮節。 

 海鷗的典故出自《列子·黃帝》:海上有人與鷗鳥親近,互不猜忌。有一天,父親要他把海鷗捉回家來玩。次日他又到海邊,海鷗就飛在空中不下來了。 

 王維說,作為一個村野老人,我與當地農夫已經不分彼此,沒有隔閡,海鷗又會因為什麼事再對我猜疑呢? 

 真是超乎塵世之外也! 

 清代有位寄情山水,混跡漁樵的才子,名叫周珽。他說這首詩全從真景真趣摹寫,靈機秀色,讀之如在鏡中游。 

 不過,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雖然在詩文寫作的技藝上,已經登峰造極。 

 但提及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還是另一首《山居秋暝》影響力更大,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在一首五言律詩之中,你但凡八句裡面能有兩句是千古名句級別,就足以名揚天下,百世流芳。 

 但王維這首《山居秋暝》,幾乎做到了每一句都堪稱經典,讓人印象深刻。 

 開闊的山野裡下了一場新雨,天氣在雨後的傍晚變得涼快,好一個宜人的秋天。 

 把秋字放在最後,不僅突出秋天的涼爽,還有終於等來秋涼的歡喜。 

 頷聯是千古名句,重劍無鋒,大巧若拙。 

 明月松間照的文字淺白,寫的也是尋常景象,但又有一種給人走進月下松林中的獨特美感。 

 皓月當空,月色在松林枝葉間的空隙之中傾灑而下,銀光與樹身樹影之間,構成了一幅明暗對比強烈的畫面。 

 山間的泉水,從石頭上流過,這句看上去也是平平無奇,就是簡單的山林景象。 

 但詩人就以這看似簡單的詩句,誘使你想到畫面、色彩和聲音。 

 月下的泉水清冽如酒,清泉下的石頭明晰可辨,泉水激石,泠泠作響。 

 這是一種何等驚人的匠心,能把月與松、泉與石搭配在一起,栩栩如生,鮮活動人。 

 由此也可見精於繪畫技藝的王維是多麼善於捕捉微妙的視覺和聽覺。 

 竹林裡傳來笑語喧譁,那是洗衣的女子歸來了,荷葉叢中一陣搖曳擺動,那是打魚的小船過來了。 

 兩句加起來不過十個字,信手拈來一般就是四個動詞,四個畫面。 

 按照正常的語序習慣,上句兩個畫面和下句兩個畫面都是倒裝的,但給讀者的感覺卻是遞進關係。 

 神奇地通過這種高超的寫法,構成連貫的畫面,並以此誘導著每一個讀者的聽覺、視覺和感覺,彷彿一位優秀的語文老師,手把手帶領著學生們走進詩中的世界。 

 最後寫山水風景之美,明月、清泉、松、竹、蓮,都是純潔、高尚、美好的象徵。 

 這何嘗不是王維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啊! 

 最後使用了《招隱士》裡的典故,不過是反向的引用。 

 《招隱士》是西漢人留下的一篇騷體辭賦,極寫山中隱居的荒涼、艱險、可怕,最後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 

 王維卻反其道而行之,寫盡山中隱居的閒暇,愜意,淳樸,美麗。 

 然後發出感慨:春天的花草就聽憑它消歇吧!王孫留居在這秋天的山野又有何妨。 

 這就是王維在詩作一道上的造詣。 

 一方面他是如此爐火純青,臻於此道,彷彿每一個文字都嘔心瀝血,每一句造句都千錘百煉。 

 另一方面,他又自然之極,彷彿信手拈來,如魚得水,彷彿每寫一首詩,都是坐禪頓悟一下,就能妙筆生花。 

 細加推想,這就是所謂的巧奪造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