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詩中有畫

 

他說‘微官易得罪,謫去濟川陰’,意思是我這種小官就是容易被人牽連怪罪,若他真的負有責任,只怕難以做到這般理直氣壯。

 

此去欲何言,窮邊徇微祿。

 

事已至此,還有什麼好說的呢?滿腹怨言也無濟於事,就接受命運的安排,到那邊遠之地謀求微薄的俸祿吧。

 

王維和蘇軾一樣,在剛被貶時,也經歷過一段悲傷黯淡的時光。

 

他也發出過質問的怒吼。

 

北闕獻書寢不報,南山種田時不登。

 

百人會中身不預,五侯門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飲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復臨水,莫問春風動楊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說君應知。

 

濟人然後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

 

我向朝廷上書,卻得不到朝廷的任何回應,我想躬耕山下,卻偏偏天時不順,看不見好的收成,我要有所作為卻沒有機會參加朝廷的盛會,我卻也不願為達目的去權貴門前搖尾乞憐。

 

今天的世人多是自私自利之徒,面對這種社會環境,我不說你也該知道心情絕對愉悅不起來。

 

但王維雖然也有抱怨,卻沒有因此陷入到頹廢之中,最後兩句他再次振作了起來。

 

建立功業,救濟蒼生,然後再功成身退,拂衣而去,我豈能就這樣平平庸庸,徒然無奈,枉做一個男子漢

 

正是這趟被貶官偏遠地區,讓王維從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中得以掙脫出來,感悟到鄉野田園之樂。

 

田父草際歸,村童雨中牧。主人東皋上,時稼繞茅屋。蟲鳴機杼休,雀喧禾黍熟。

 

老農從青草叢生的地頭回來了,村童還在濛濛細雨中放牧。村東頭位於河邊的高地上就是主人家,一大片綠油油的莊稼繞著他家的茅草屋。機杼聲剛剛停下,秋蟲便鳴叫起來,鳥雀喧噪不休,穀物正熟。

 

對出身名門望族,又十五歲就趕赴長安,寫下《過秦皇墓》的王維而言,在最少年得志的時候,有次一遭經歷,很難說是福是禍。

 

但無疑對他日後的詩作風格轉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不行!

 

不能再細想下去了,劇情繼續展開,估計能拍一部80集以上的狗血肥皂劇。

 

不知為何,只要想到兩個白衣勝雪,詩才絕世的年輕男子,並排站在一起的場面,周薇就忍不住怦然心動。

 

玉真公主?不存在的!

 

將來假如她要執筆去寫這篇同人,一定要把玉真公主這條線給最大程度隱去,留下王維和李白兩人之間的相愛相殺。

 

兩個互相賞識對方才學之人,因為公主而暗自較勁,到後來,不知不覺間產生了深厚的羈絆,也多了幾分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

 

明明是情敵,卻又暗自互相欣賞對方的才華,給公主獻上新詩看似是互相較勁,又何嘗不是一種讓對方看見自己詩才的手段?

 

這時候,只需再來上一場類似“烏臺詩案”的驚天案子,其中一人鋃鐺入獄,而另一人則奪得了公主的歡心。

 

但他並沒有因擊敗強敵而滿足,而是回憶起過去種種,感慨似乎唯有那個人,才是最懂自己所思所想的知己,然後,捨身相救……

 

臥槽!

 

這個劇情拿去拍成電視劇,絕對火爆啊!

 

周薇越想越是激動,恨不得立即就操刀,親自把這部兩個絕世詩人間的愛恨情仇改成劇本。

 

等等,說過了不能再展開的!

 

要控制住你姿寄!

 

顧知書也沒想到他隨口提的一個建議,被周薇真的提上了日程,並且在日後拍攝出了一部“耽改”大戲。

 

他此刻只是在節目上繼續正常講述王維的故事。

 

“王維年紀輕輕,就高中進士,胸懷抱負,想要在這盛唐的天下,大展宏圖。

 

這個時期的詩作,以《少年行》四首最具代表性。

 

這是一組詩,總共四首絕句,分別從不同角度來歌詠一個少年豪傑。

 

第一首寫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遊俠意氣,第二首寫視死如歸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精神,第三首寫騎馬彎弓射箭的沙場武藝,第四首寫立功封侯的躊躇滿志。

 

這四首詩充滿浪漫主義、英雄主義的色彩,是每一個少年郎內心對自己美好將來的幻想。

 

我們來欣賞第一首:

 

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