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上帝會知道

 

…………

 

杜夕月伸手,摸了個空,轉頭一看,卻發現自己一包紙巾早已耗盡,床邊的垃圾桶內,白色的紙團堆積如山。

 

她又好氣又好笑地搖搖頭,微微扯了扯嘴巴。

 

說好的認錯呢?

 

說好的不講悲劇呢?

 

說好的粉絲的命也是命呢?

 

怎麼就還是讓人哭得稀里嘩啦的,根本停不下來?

 

她算是發現了,這個叫“歐·亨利”的作者,特別喜歡描寫小人物的喜怒哀樂,

 

身處艱難困苦環境中的小人物,在生活的重壓下,仍能對他人表現出真誠的友愛,做出難能可貴的犧牲,在最後,以人性的光輝,以精神的光芒,奏響屬於生命的讚歌!

 

《麥琪的禮物》裡的德拉和吉姆如此,《最後一片葉子》裡的老貝爾門如此,患難與共的蘇和瓊西也是如此。

 

德拉和吉姆的愛情、瓊西和蘇的友誼、貝爾曼的犧牲精神,這些在苦難中澆灌出來的人性之花,無一不在提醒人們儘管生活如此艱辛,卻有一種力量在支持著人們不斷向前,去改變現狀並追求美好的明天,那就是人性的真、善、美。

 

他彷彿在提醒著人們,在短暫的人生路上,你要該如何去面對?

 

也許是自己同樣飽受病魔的折磨,因此杜夕月對這種精神上的力量,尤為感悟深刻。

 

也“倍受其害”!

 

太作弊了,明明是一個美好的故事,卻為什麼會讓人感覺到深沉的悲傷呢?

 

明明是帶給人積極向上力量的文章,卻又為何會讓人內心複雜難言呢?

 

明明主角最後都得到了美好的結局,卻偏偏因為配角的犧牲,讓人始終心情沉重呢?

 

這些疑問,不僅是杜夕月心裡有,在其他深夜宇宙粉絲們的心裡,同樣深深存在。

 

特別是那些本來是來看樂子,想要看顧知書滑跪姿勢的好事之徒,在付出了眼淚為代價後,內心陡然生出一股怒火。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不能再簡單地以喜劇或悲劇來對顧知書提要求了。

 

當蘇抱著瓊西,說出故事裡的最後一段話時,所有聽眾都沉默了下來。

 

腦海裡滿是老貝爾門的形象在閃爍。

 

那是一位妥妥的“配角”,在故事進展到後半段才登場,並且對他的著墨寥寥無幾。

 

他是一個其貌不揚甚至是醜陋到讓人容易心生畏懼的人——

 

“像半人半獸的森林之神的頭顱”、“小鬼似的身軀”;

 

他是一個忙活了一輩子,在事業上也沒有取得成就的人——

 

“揮舞了四十年的畫筆,還遠沒有摸著藝術女神的衣裙”、“給窮得僱不起職業模特兒的年輕畫家們當模特兒”;

 

他是一個喜歡說大話,只有心氣卻不會付諸實際行動的人——

 

他老是說要“畫他的那幅傑作”,而又使“一幅空白的畫布繃在一個畫架上”,“已經二十五年了,可是連一根線條還沒等著”;

 

他還是一個任性且脾氣暴躁之人——

 

“喝酒毫無節制”、“火氣十足”、“瞧不起別人的溫情”、“十分輕蔑地嗤笑”別人;

 

但就是這麼一個各種意義上都稱得上是“失敗”之人,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卻做出了一件堪稱“偉大”的事情。

 

他在風雪交加的夜晚,不顧身體的虛弱,跑到屋外去,在牆上忙活了一個通宵,畫上了人生的最後一幅畫——

 

一片葉子!

 

沒人知道他當時具體是怎麼行動的,在他人生的最後一件事蹟上,作者也為此留下了巨大的空白,只有從事後留在屋內的一些物品痕跡,能推斷出他那天夜裡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正如他失敗的人生一樣,也許他一開始並不是這樣的,他也有過夢想,他也曾經掙扎,和命運進行過激烈的抗爭。

 

但最終他的人生還是以“失敗”告終,他的畫作依然無人欣賞,就連這牆上的最後一片長春藤葉子,也註定不會持久,甚至可能只有蘇和瓊西兩個不知名的年輕畫家,知曉它的意義。

 

從某種程度上說,老貝爾門的一生,都是活在失敗的泥沼之中,至死都沒等爬出那個充滿泥濘的大坑。

 

但他的人生真的是沒有意義的嗎?

 

在第二天,論壇上有一名深夜宇宙的粉絲,寫了一篇關於貝爾門的同人文,發表在了網上,引起了巨大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