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關於悲劇

 “很多聽眾朋友說,王安石的故事是悲劇,我並不否認這點。 

 不過,我對大家‘感覺王安石的故事是悲劇’這個觀點本身的興趣更大。 

 解釋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搞清楚悲劇是什麼? 

 魯迅先生曾說過:‘悲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是把人生無意義的東西撕破給人看。’ 

 我初次讀到這句話的時候,記憶深刻,也內心佩服,怎麼會有人能把悲劇和喜劇形容得如此入木三分呢? 

 也有人說,悲劇是人在人性的完全孤獨中的自我肯定,喜劇是人類愉悅的自我批評。 

 我覺得這個說法也很有道理。 

 還有人說,喜劇的本質就是悲劇。 

 我覺得提出這個說法的人實在是太厲害了! 

 而我們縱觀歷史上那些經典名著,其中絕大部分,也都可以被歸納到‘悲劇’的範疇之中。 

 相信大家也有類似的感悟,當你看完一部喜劇電影時,你會哈哈大笑,開心一整天,然後過了一段時間,再問你這部電影講了什麼內容,你可能一點都想不起來了。 

 但如果你看的是一部悲情的名著,你會感到壓抑、難過、傷心,心情低落,但即便好多年之後,當你回想起來,這部作品裡的內容,你都還記憶猶新,初讀時的感悟,也都還沉甸甸地保留在心底。 

 悲劇,似乎總是擁有比喜劇更旺盛的生命力。 

 不知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探究其原因何在? 

 我想提出幾個觀點,以供參考,也希望各位聽眾能在官網官博留言,參與到我們的話題討論之中。 

 首先,悲劇是和現實掛鉤的,而喜劇往往會與現實脫鉤。 

 苦難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或許是生活最真實的底色。 

 因此悲比喜來得更深入人心,經歷過苦難,也比甜更能引發人的共鳴。 

 小時候大人們總會說,等你長大了,考上好的大學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人生就自由了。 

 但實際上呢,對大多數平凡的打工族而言,所謂生活自由,不過是從一個坑裡跳出來,轉身又跳入另一個更大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