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




村長就知道有拆遷的通知下來了,但具體拆遷的範圍和拆遷補償條例,他都是一概不知的。不像橋西村的村長,這幾年淨琢磨拆遷補償是怎麼個補償法。




拆遷辦的人和大舅、二舅是前後腳到的村子。




哦不止,還有橋西村的村長也跟著來了。




陳光滿麻利地把拆遷辦的人給請到了村子中間的祠堂那邊去,村裡的人自然也是跟著過去。陳今被委任做記錄,把拆遷辦工作人員說的事項給記下來。




祠堂原來是個四進的院子,據說有一百多年曆史了,倒塌了大部分,剩下二進院的一間正屋和左邊的一間大廂房,都被重新檢修過。正屋裡供的陳家祖宗,廂房那堆放村裡的雜物,大多是些淘汰下來的桌椅。




祠堂門前的兩邊有一大塊曬場,兩邊種有大榕樹,這些樹的年齡和祠堂的年齡差不多。




都不需要陳光滿吩咐,村裡的男人自覺地去廂房搬長條板凳和兩張桌子出來,從裡面翻出來塊破布,去附近村民家裡拎一桶水過來給擦拆遷辦工作人員要坐的桌子,至於村裡自己人?大家都不在意凳子髒不髒。




盯著工作人員手裡的文件,都快盯出無數個洞出來了。




“村裡人都來齊了吧?”




陳光滿踩到一塊大石頭上掃視過去,“有幾個在工作的聯繫不到人,十八戶,每戶都有人在。”




“行,每戶都有個代表就行。”一個幹部模樣的中年人拿起幾張紙,清了清嗓音,“各位村民同志大家好,我是拆遷辦的江為民,下面由我給大家解讀關於橋東村拆遷的公告......”




前面的江主任先是念了一遍公告內容,又把公告內容裡的相關事項一條條地給大家解讀。例如拆遷範圍、拆遷補償。




陳今雖然是坐在底下,但陳光滿特意讓人也給她安排了張桌子,她的筆刷刷刷的,江主任講一句她就給記一句。




有些聽不明白的,村裡人還會舉手提問。




橋東村的人越聽越激動,而坐在最後面的橋西村的劉村長和幾個橋西村村民,在聽到拆遷範圍是橋東村和木塘村時,他們的心已經拔涼了。




開完了會,拆遷辦帶來的公告就交給了村長。發了公告,明天開始,就會有人過來劃拆遷範圍的線,組織專家過來進行具體評估。




一直到拆遷辦的人走了,橋東村的人仍像是腳踩棉花似的,飄飄的。




“哎呀哎呀!”大舅又興奮又不敢太高調,回到家了才放肆大笑。




大舅、二舅、三舅家的所有人加上她,都聚到了大舅家裡。




三個舅媽難得有能坐下來聊的共同話題。她和兄弟姐妹們也湊一塊說話。




屋裡一連串的“沒想啊”“這誰能想到啊”“砸大餡餅了”“哈哈哈”“嘿嘿嘿”。




接著,大家想到了最關鍵的事,紛紛讓陳今按拆遷辦江主任說的賠償標準估算能拿多少錢。




大表哥陳永誠搬出張書桌,二表哥陳永信挪來一張凳子,表弟陳永安遞來計算器,三表哥陳永飛也手拿一個計算器驗算。表姐陳婷和表妹陳嘉像左右護法一樣站在陳今身後。




大舅陳文強最沉不住氣,叉著腰湊個腦袋過來。大舅媽何靜嫻是全場最淡然的,噙著微笑端坐在沙發上。




二舅陳文華有在氣象局喝茶看報多年的養氣功夫,悠哉遊哉地時不時來看一眼。二舅媽劉娟平時端得住,但現在心裡著急,在旁邊看了會兒,湊過去把她閨女陳嘉給擠開了。




三舅陳文康搓著雙手等結果,三舅媽韋秀荷笑盈盈地站在一旁看,她識字不多,覺得湊過去也看不出什麼來。




還有大嫂孟琳,想看,但才一歲多的兒子鬧騰。




“這麼多?!三妹你沒算錯?”二舅媽驚喜到破音。




三表哥噠噠噠地把陳今列出來的數目驗算一遍,“可能有點誤差,但基本就是這麼多。”




“多少多少?”




“哎呀,你們倒是直接說個數出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