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風 作品

第 205 章 205(跳時間線)

 但比起李敬玄此人升任宰相,還勉強得到了母親的讚許,更讓李清月在意的是,她在母親從各地政績考評中單獨挑選出的幾l張奏表上,看到了三個熟悉的名字。

 一個便是當年跟著段寶元前往益州的張柬之。

 另外兩個人——

 一個叫狄仁傑。

 一個叫婁師德。

 彷彿當真應了王勃所寫的那句“聖人有作,群材畢舉?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但這個群材並舉之下真正的聖人,或許未必是坐在龍椅之上的那一位……

 這份悄然間發生的改變可能並未被他察覺到。

 李治少有地在乾封五年恢復了不少體力,在外行獵縱馬,讓王勃得以寫下了“黃麾紫蓋,雲動神行”之言。

 隨後在李清月的建議下,他總算肯將這個御用筆桿子放出去遊歷山川,品評各地文人詩客作品,也將詩文之中的浮躁之氣去除一番。

 所以這乾封五年,對於食邑增加到三千戶的安定公主來說,應當是很重要的一年,對於遊歷山川之間的王勃來說應當也是格外重要的一年。

 他站在江南名樓滕王閣上,寫下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7

 他在旅途之間遇到了在長安時候的友人,在分離之時寫下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8

 他也寫下了——“一旦……”

 “一旦洪泉決地,大旱焦山,風雨

 於一歲之間,霜雹於數州之境。”3

 當李治看到這句的時候??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不由怔然地看向了有些昏黃的天穹,嘆了一口氣。

 自去歲開始便有年景不佳,他希望以改換年號的方式改變天時命理,卻好像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去年的江淮大旱,因自唐休璟推行南方新稻的關係,還能算是暫時得到了緩解。隨後遭到波及的京師以及山東等地,也因糧食週轉有度,並未落到真正要命的田地。

 然而這自乾封五年末改元的總章,卻還是充滿了多災多難!

 總章二年,極端天氣幾l乎充斥了整片大唐疆土。

 一半在雨裡。

 冀州自六月中旬開始降雨,短短七天之內水深五尺,到了夜晚,甚至積蓄到了一丈以上,損毀了一萬四千多間屋子,遭災的田地多達四千多頃。

 括州海水氾濫,沿海百姓被淹死之人多達九千之數。

 益州暴雨與洪澇齊發,損毀屋舍一萬四千多戶,遭殃的田地不比冀州少多少。

 一半在旱災之中。

 自七月開始,劍南道十九州大旱,原本該當在八九月裡收穫的糧食,饒是有都江堰等水利工程都沒能搶救回來,三十六萬百姓陷入饑荒之中。

 一直到秋冬季節,關中、山東、江淮各地都沒有下過一點雨雪,造成了四十多州的糧食欠收。

 尤其是,關中。

 饒是有安定以宮女組建的四海行會在早年間用布換米,又有她將遼東新米售賣至長安換來了一批尋常米糧作為遼東軍糧,現在幾l乎全部捐贈了出來,也只能是聊解百姓相食的危機而已。

 在天后的帶頭節儉之下,朝堂官員以及兩京商戶也都捐獻出了一筆為數不小的銀錢,用於調撥糧草的運輸經費。

 但各地常平倉的儲量終究還是有限的。

 在次年元月,李治再度下詔改元咸亨,希望能以萬事順遂的期許,保佑大唐渡過這份突如其來的災厄。

 可不知是不是因封禪泰山的福祉在這五六年間已消弭殆盡,咸亨元年四月,雍州先降下了一場大冰雹,拉開了今年天時依然反常的序幕。

 春夏之間,天下四十多個州又再度陷入了旱災的困境之中,併發的蝗災更像是要為這片已經倍經苦難的土地帶來又一道致命打擊。

 在這樣的一份絕境面前,李治不得不下達了兩條詔令。

 一條是讓百姓可以隨意遷居,往諸州逐食。

 一條是令受災最為嚴重的雍州、同州以及華州的貧困之家,可以將年紀十五歲以下活不了的孩子,送給別人收養。但這些孩子雖然可以供給收養人驅策,卻不能入奴籍。

 四海行會之中的宮人裡出宮後成婚的倒是並不算多,因如今各自操持著一份手藝,也想給自己尋個接班人,收養了一批女童過來。

 閻立本哀嘆了一聲,便任勞任怨地加入了擴建行會的工作之中。

 誰讓這份擴建的工作,也在同時為受災的關中百姓提供了不少崗位。

 在天時的殘酷面前,他也沒辦法繼續埋頭當個尋常畫家了。

 或許也因為?[]?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在這數年天災之中,安定公主已憑藉著此前數年的積澱保住了太多了,讓他再如何覺得這個鄰居好生麻煩,也得承認對方的本事。

 她才只有十七歲啊。

 當纏綿病榻的英國公李勣恢復了幾l分知覺,朝著床邊望去的時候,在病床前躬身伺候的次子也聽到他問的是:“安定公主現在在哪兒?”

 他的時間……好像不多了。

 前年玄奘法師和道宣禪師病故的時候他就覺得自己大概也差不多到了天命之年,結果還續著一口氣。

 去年蘇定方過世的時候他又覺得自己時日無多,只是沒想到,他還能又翻過一年。

 但或許死在兩年之前,對他來說反而是一種仁慈,這樣他就不用陸續送走自己的三個好友,也不用看到大唐在這兩年間的滿目瘡痍。

 他用彷彿已只能被他自己聽到的聲音喃喃發問:“安定呢?”

 “您忘了嗎?大唐旱災頻發,松漠都護府一帶同樣遭災,大賀氏部落覺得大唐給他們的支援少了,所以發兵反唐,試圖從邊境掠奪糧食。”李思文回道,“敬業也跟著呢。”

 “是……是啊,我差點忘了。”李勣低聲。

 他忘了,在這天災內憂之下,吐蕃又有蠢蠢欲動捲土重來的架勢,東北方向的契丹也反了!

 安定公主正在平亂之中。

 好在,這應當不是一場難打的戰事。安定公主自泊汋出兵,聯合營州兵馬就能將其解決。

 在他撐不住這一口氣前,他應當還能聽到這場戰事的結果。

 英國公所猜測的也並沒有錯,就連李清月都在出兵的第一時間確定,她必須打一場速戰速決的仗。

 不僅僅是要儘快給予周邊各國一個鮮明的信號,虎落平陽,也沒有道理被野狗欺負,更因為她受制於糧草。

 在天災面前,人力顯得何其渺小。

 她已有多年沒打過如此軍糧吃緊的戰事。

 但當這位年僅十七歲的小將軍披掛上陣,親自提戟持弓衝殺在前的那一刻,緊隨其後的幾l位副將以及士卒幾l乎是在一瞬間便為主帥的戰意所催動,直奔敵方中軍而去,哪裡還能記得起那些所謂的缺糧之事。

 而在他們的對面,大賀氏部落的將士固然聽過這位安定公主的威名,也絕沒有想到,她會一改早年間在後方謀劃的習慣,以身先士卒之法直接衝開了敵陣。

 當那一道箭光自她手中勁弓發出的那一刻,那位正值當打之年的大賀氏首領能清楚地看到,這道矯健的身姿隨同戰馬騰躍而來,在盔甲之下是一雙多麼凜冽的眼睛。

 可惜他已來不及反應了。

 六年的磨礪讓李清月的箭術又往上攀升了一個層次,也讓這直取敵首的一箭避無可避。

 利箭貫穿了大賀氏的咽喉,將他意圖掠奪大唐的宏願,徹底斬斷在了搖籃之中。

 ……

 不過,廝殺聲依然持續了很久。

 直到李清月緩緩摘下了頭上浸透汗水的頭盔,望著眼前一片殘屍的戰場,斬釘截鐵地丟出了四個字,“收兵,還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