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1 章 191

 她臉上隱有幾分為難之色:“這種東西由我來送,不免像是在苛待於人,或許……”

 當然還是由英國公來送,更能給李敬業以重磅打擊,讓他只能領受長輩好意,在明年的遼東改造行動裡繼續努力啦!

 李勣深以為然,“是該如此。今年磨礪了一番心性不假,距

 () 離能親上戰場恐怕還差了火候(),否則也幹不出讓朝集使送信的事情6()_[,是該提點提點。”

 安定公主年少有為,已為這長安城中的貴胄子女樹立了個絕佳的榜樣,想來建議是不當出錯的。

 走在後頭的薛仁貴忍不住望了望天,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也因為年歲漸長不知道該當如何栽培年輕人了,要不然為何會覺得安定公主的話既有理又沒理的。

 只是這今日的朝會已到開始之時,他也顧不上去問更多的東西。

 而毫無疑問,在今日當之無愧的主角,正是這位安定公主。

 蘇定方的西域平亂也能稱為戰績卓著,但安西都護早已是大唐的地盤,庭州、西州更是先遭到叛賊的打擊後進行收復。

 相比之下,安定公主在吐蕃與吐谷渾交界之地展開的戰事,卻是在敵情尚未擴散的情況下,就已先對野心勃勃的吐蕃給出了迎頭痛擊,將極有可能蔓延到大唐境內的戰事給

扼殺在了萌芽之時,功勳確實更大。

 積石山與西傾山之戰一舉攻殺了吐蕃精兵三萬,又將吐蕃大相祿東贊斬殺,還順勢迎回了文成公主——

 便是身經百戰的李勣也覺得自己未必能做到此等顯赫戰績,朝堂之上的其餘眾人更是如此。

 這份封官進爵的重賞,除了昨日的天子出城降階相迎外,也合該落在安定公主的身上,才能令朝中文武信服。

 就看,陛下到底願意將這份賞賜抬升到何種程度了。

 隔著垂落的幕簾,眾人無法看清端坐於此的皇后陛下臉上到底是何種神情,也無法確定,在今日的朝會開始之前、在安定公主凱旋之前,皇后是否已先同陛下有過一番權衡商議。

 在陛下那張稍顯疲憊倦怠的臉上,也很難看出他此刻在想些什麼,只能隱約看出,在他望向安定公主的目光中,隱約有幾分思慮與期許之色。

 李治擺了擺手,禮官當即為他宣讀:“安定公主聽封。”

 李清月出列行禮。

 禮官朗聲:“維大唐龍朔三年歲次癸亥,十二月庚辰,皇帝若曰:”

 “風雲之感,必生王佐,廊廟之任,爰在柱臣。”2

 “第三女安定公主熊津大都督清月,高謀遠慮,質蘊上德,總角揮兵,威掃三羌,馳於萬里,保靖疆土,先有平百濟高麗之勞,後有定吐蕃蠻夷之勞,當授以紫綬之榮,緑車之寵……”

 “可授勳上柱國輔國大將軍,遷右武衛大將軍,增設食邑千戶……”

 “所司具禮,以時冊命。”3

 這一句句念出,饒是在場眾人已做好了安定公主必得重賞的準備,也被這一連串的加官進爵給震在了原地。

 在這禮官念畢後的朝堂寂靜之中,不知道是誰先發出了一聲輕微的抽氣聲,而後才有官員如夢初醒一般朝著同僚看去,彼此交換了個震驚的眼神,確認自己並沒有聽錯話。

 將“風雲之感,必生王佐,廊廟之任,爰在柱臣”作為封官詔書的開篇,已將陛下對於安定公主的期望擺在了檯面之

 () 上。

 遼東與吐蕃的兩場戰事,顯然已經讓陛下徹底確定,要將安定公主真正作為統兵的將領予以對待,而不只是憑藉著公主身份進行玩票性質的帶兵。

 王佐、柱臣之言往往是對大唐宰相與大將的寄託,現在用在了此地,而不是用“天之紫薇”“帝子之星”這樣的詞,便是在強調,安定公主的戰功更多來自於她自身,而不是她這大唐公主的身份。

 或許唯獨還能看出她確實與尋常將領不同的,就是在詔書之中依然有陛下第三女這樣的說法,也比之蘇定方這樣的外臣,有著更高的食邑封戶。

 但這隨後的官職卻是她自己實打實爭取得來的。

 總角弱冠的王孫公子還在長安城中鬥雞走狗醉生夢死,至多便是被扣押在弘文館中進學,然而安定公主已如那詔書之中所說,保靖疆土、威掃三羌,乃是無可置疑的戰功。

 也難怪陛下在此等期許與戰功評判之下,給出了這樣豐厚的嘉獎。

 此前安定公主的熊津大都督官職雖拿到了開府的權力,但算起官職品階來,還應該算是從二品。

 然而這一次的加官,何止是對其作出了擢升,也將大唐官職體系之下的其他部分全給補齊了。

 對於大唐的武官來說,要看的是四個東西——

 勳,階,官,爵。

 勳就是勳官,傳承的是南北朝時期的“策勳十二轉”,用以代表將士獲得的戰功,以殺敵俘獲、戰利品收繳、破城破陣作為評判標準。

 對於統兵將領的策勳評判還與尋常的士卒有些區別,其中以少擊多、殺獲四分算是上功。

 按說安定公主在滅國高麗,奇襲其南路的時候就已經應該拿到對應的勳官封賞,但不知道陛下此前到底出於何種考慮,竟然並未在策勳上給出獎勵,倒是這一次一口氣提到了勳官的頭等。

 蘇定方此前平定西域的時候就已領到的勳官頭銜,終於也加到了這位戰功卓越的小公主身上。

 而勳官之後就是武散官的輔國大將軍,和上柱國一般同樣位列正二品,這代表著安定公主所能接到委任的正職,已被陛下從原本的從二品提到了正二品。

 相比之下,從原本的右武衛將軍升到右武衛大將軍,統領鳳亭等四十九府軍事,還在正三品的範疇內,反而是這其中相對不那麼起眼的封賞了。

 此等官職敕封一出,大唐武將之中能在地位上超過安定公主的恐怕已經沒有幾個了。唯獨還有可能算在她上頭的,就是領有先帝託孤之命輔佐政事的英國公李勣,以及在作戰上更有經驗、被安定公主在舉止中多有敬重的邢國公蘇定方。

 再便是看她,究竟能否將此前的戰績維繫下去,對得起陛下的這份厚望了。更要看看,在之後可能出現的戰事之中,陛下到底會否將安定公主直接派遣出去。

 算起來,公主的兩次出征都有些不走尋常路的感覺。

 第一次是直接跟著老師

劉仁軌往百濟去,結果掃平百濟的同時,做官都做到她老師頭上去了。更是

 在隨後的覆滅高麗之戰中盡顯她的軍事才能。

 第二次則是陛下此前告知的主動請戰、奇襲吐蕃。

 想來,周邊各國對於陛下有這樣一個用兵有方的女兒,應該要有些準備了,絕不會再給她以這等偷襲暗戰的機會。

 在盛名之下,尚且年幼的安定公主真能承擔得住嗎?

 不對,現在該當稱呼她為上柱國、輔國大將軍、右武衛大將軍、熊津大都督了,反而是那安定公主之名,或許只有“安定”二字最符合她的身份。

 但不論她到底能否承擔得起這份加官進爵的厚望,起碼在此刻,眾人看到的依然是安定公主沉穩如昔的背影,用同樣平穩的聲線做出了答覆:“臣叩謝君恩,必不負陛下所望。”

 在李清月接旨抬頭之際,目光有片刻與簾幕之後的皇后對視。

 明明彼此之間都應該看不清對方的眼神,李清月就是覺得,阿孃正在用一種滿懷欣慰與欣喜的表情,看著她領受這份確然該當持有的功名。

 有這份支撐,有那些跟隨作戰的下屬與士卒的支持,還有她在遼東領地上發展壯大的事業,就算因為這勳、階、官、爵具備的封賞,即將迎來更加可怕的風浪,她也沒什麼好怕的。

 不止在今日朝堂上她不會因這份敕封詔書而失態,在詔書中所提及的“所司具禮,以時冊命”,也就是在除拜詔書下達之後有司負責製作冊書,而後舉辦的冊命典禮之上,她也絕不會有半分露怯的表現!

 在重新站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後,她還能隱約感覺到數道視線依然在朝著她的後背投來,像是想要知道她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吐蕃一戰成果。

 朝堂之上無法竊竊私語,讓他們討論個夠,但等到散朝之後,這份封官的詔令恐怕有得他們討論了。

 可阿孃都不在乎那些對她協助執掌朝政的閒言碎語,反而藉著陛下的手將其送上了黃泉路,達成了二聖臨朝的結果,李清月也只覺得,在今日之後,真正聰明到審時度勢的官員,應該知道該當用何種態度來對待她們母女了。

 而不是效仿上官儀、薛元超等人,走上一條不歸路!

 ……

 暗潮湧動的朝堂之上人心各異,倒是禮官的聲音還在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