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個哩嗝楞 作品

第四一三章 西門慶找死

  陽穀縣城沒什麼稀奇,就是古代城池樣式,高牆圍攏,有著城防工事。門口一隊守門的兵勇,以及幾個辦事的小吏躲在陰涼處,查看著往來行人的商貨,是收稅的,城門稅。

  王言當然又沒有帶貨進城,自然沒有那麼多的說道,事實上他的生意交稅很少。畢竟縣衙中上到知縣,下到無名小吏,都是朋友。相對於交商稅,很顯然,朋友間的慷慨饋贈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個鞏固友誼,加深聯繫的好選擇,真的雙贏。

  在城門口下了馬車,王言揹著手溜溜達達的近了城門,遠遠的,兵勇和小吏們就開始招呼了:“些許時日沒見,王大官人精神更盛啊。”

  對著這幫鬆鬆垮垮,毫無精兵模樣,欺軟怕硬混日子的小雜魚們回應了兩句,王言擺手道:“些許銀錢,請各位大人們下值喝酒,保慶。”

  “謝大官人賞。”領頭的高興的從王保慶手中接過碎銀子,跟著眾人一起對這大頭拱手道謝。

  王言笑呵呵的拱手回禮,隨即轉身溜達進了城內。

  大送的地圖雖然小,但多是膏腴之地,人口能有一個億。分到那麼大的地盤上,加上不抑土地兼併以及商貿確實發達,人口流動比較大,城裡的人口還是比較稠密的。

  不過城裡的人口多歸多,但面色紅潤,衣衫整潔的也是少數,不好過的才是大部分,都是掙命的。除了古色古香的建築讓人眼前一亮之外,沒什麼特別。環境也還算是可以,說不上很乾淨,倒也沒有想象中那麼髒亂差。

  雖然這年月沒有保護環境的意識,但是對於生活的地方,人們普遍還是有些公德心的。驢馬車進城,拉的粑粑都有自己人清理的。當然不清理也行,撐死就是挨個幾十棒子再罰些錢,問題不大。相比起早前的‘棄灰於公道者斷其手’的刑罰,好太多了。

  而現在這一個小小的,如果不是有武大郎、潘金蓮這倆人,都沒人知道其名陽穀的縣城中的環境,同比當下正處中世紀的歐洲,應是天堂。

  “王大官人,王大官人,吃桃,可甜了,就是知道今天大官人進城,特意摘了給您準備的。”

  剛走了沒一會兒,就有個扎著童子髻,跟王保慶差不多年歲的小孩提著筐在王言面前晃悠,大聲的吆喝。

  這就是武大郎的小夥伴,那個叫鄆哥兒的孩子。至於為什麼沒賣梨,改賣了桃,現在方才六月多,梨還沒熟,桃熟了。

  王言隨手拿了個桃,藉著一邊商戶的水洗淨,咔嚓一口吃一半,嗯一聲:“還不錯,裝車上吧。”

  “哎,謝過王大官人。”

  看著他嘿嘿笑著跟保慶那裡拿錢,王言笑道:“你叫什麼?”

  “回大官人話,小賤名鄆哥兒,都那麼叫我。”

  “鄆哥兒啊,今日想吃炊餅,你走街串巷,可知道哪家好吃?”

  “東邊李記酒肆的炊餅好吃,餅大不貴。”

  王言點了點頭,隨意兩句話打發了這小子,繼續溜達著在街上走著。

  跟在身後的王保慶積極表現:“少爺,我去李記買炊餅?”

  “過會兒路過再賣就好,不急。”

  他也就是那麼一問,為的是看武大郎來沒來。畢竟武松打虎之前先在柴進那裡躲了一年多,武大郎又是在武松走之後不久娶的潘金蓮,沒多久才受不了那邊的流言,來的陽穀縣。如果武大郎來的,那麼鄆哥兒必定是要推薦武大郎的炊餅的。畢竟真說起來,武大郎對鄆哥兒還不錯的,倆人搭伴兒賣東西,處的挺好。

  現在鄆哥兒沒說,那麼武大郎也就沒來。

  趕車的護院打了招呼,自去他王家的酒肆等著。王言就這麼帶著小廝溜達著,一路上跟著熟悉的人打著招呼,他在陽穀縣名頭很響,認識他的人有許多。不認識的,也知道他的事。畢竟十八歲的年紀,有著偌大的家業,又生的人高馬大,模樣也很周正,典型的高富帥。

  如此閒逛,不知不覺間就到了一家茶館前。外面撐了涼棚,有著兩張桌子,一個老太太在那坐著昏昏欲睡。見到王大官人過來,老遠的起身招呼:“大官人今天好興致啊,這天熱的人難耐,要不到老婆子這喝上一碗酸梅湯開開胃,午時也有胃口多吃一些。”說著話,還殷勤的擦著凳子。

  這老太太還有哪個,正是那撮合西門慶潘金蓮,跟著參與了大郎吃藥活動的王婆。

  王言點頭,從善如流:“那就來一碗吧,這入了夏確實讓人食不下咽。”

  儘管王婆已經擦過一遍了,王保慶還是小跑著上前,用袖子又擦了兩下,才讓王言過去坐下,而後自覺站在大少爺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