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個哩嗝楞 作品

第四一三章 西門慶找死


                 王言問的當然是廢話,畢竟這會兒真的是窮經皓首唯讀書做官,不管學習的好壞,如果可以,誰也不願意放棄這麼一個機會。

  聽著裡面的讀書聲,王保慶回憶起自己開蒙的時候,他重重的點頭:“想,可家貧供不起。”他是個靈通的,好像是這大少爺有想法要資助他繼續學業,不禁滿是希冀的看著笑的溫柔和煦的大善人。

  這是實話,別的不說,就說流傳千古的蘇軾,父子三人,考了一圈試下來,本來還是眉山大戶的家庭,直接幹破產了。吃喝玩樂,郊遊訪友,筆墨紙硯,書籍資料等等,全都是錢。而且還要脫產,全力攻讀。像王保慶這般無餘財的佃戶之家,能開蒙都是他王大官人心善。

  因為這王家莊的蒙學私塾,地方、房子,是村裡的人家合夥蓋起來的。學堂中的夫子,卻是王言出錢養著的。當然該給的束脩也是有一些,權當給這夫子管飯了。這裡的小娃娃們都是識字的,還不錯。

  王言笑呵呵的拍了拍他小小的肩膀,沒有多說,邁步站到了學堂的門口。才剛剛站定,搖頭晃腦拉長了許多的讀書聲從窸窣,到靜音,一雙雙屬於稚童的靈動的眼,集中到門口的年輕人身上。

  教書的老夫子也發現了孩子們的動作,跟著往門口的王言這裡看過來:“大官人。”

  王言揉了揉門口坐著的小胖子的腦袋,笑道:“讀聖賢書要認真,萬不可懈怠。”

  那個小胖子不好意思的撓頭,對著大官人咧嘴傻笑,他是最先停下的。

  如此說了一句,王言才叫了老夫子出來說話。

  “不知大官人因何事找老朽?”

  這個夫子姓張,年近五十,出身寒門,多年未中。眼看是不能考了,帶著老妻過來教書了餘生,也是賺些銀兩供兒子讀書。他的兒子三十有二,在外面的不知名山野書院求學,老婆孩子跟著張夫子與老妻在這邊一起生活,一來照顧老兩口,二來方便蒙學,也省錢了,當然主要也是他兒子照顧不來。

  “張夫子,學堂亦或是生活上可有什麼問題?”

  張夫子拱了拱手:“託大官人的福,一切都好。”

  王言點頭道:“張夫子年歲大了,一人教授這許多稚童,想來勞累非常。我意擴建學堂,一則減輕夫子勞累,二則是為按照稚童年齡,學業進境不一的情況,分開教學。倒時張夫子你只管教百家姓、千字文。另有夫子只管教四書,再有夫子教五經,再有夫子教書法。

  不知夫子可有交厚的老友?可邀其來我王家莊,為稚童開蒙,為先師傳道。一應待遇,小可在此保證,不會次於張夫子,具體可以來時詳談。到時且由夫子做這王家莊蒙學的首任山長,待遇自當上漲,不知夫子意下如何?”

  此地山清水秀,四時不同,民風淳樸,富戶和善,更加待遇優厚,又是如此好事,自是沒有拒絕的道理。張夫子只沉思幾息,就應了下來:“大官人心有貧民,行善積德,實乃好事一樁,老朽如何不盡心盡力。稍候便寫幾封書信,邀我好友前來,到時且由大官人定奪。”

  “夫子還請放心,縱不能留作教授,小可也會予其厚禮,不枉夫子老友一番好心意。”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看著一瞬間精神頭都有些昂揚起來,不似先前一臉活不起的張夫子,王言笑呵呵的拱手告辭,又晃悠著到了村裡走了一圈。

  對於王大官人的難得到來,王家莊在家的人們還是非常歡迎的。當然,他們不歡迎也不行。畢竟種的地是人家的,而且當年老東家夫妻倆病故的時候,這大少爺才十五歲,小小年紀就穩住了偌大家業,其中自由兇險手段,再加上平日這大少爺待他們確實不錯,還是保正直接管著他們。有威有德,有棗有棒,都是發自內心的敬愛……

  他過來也沒別的意思,就是大致看看,這些相鄰的生活水平是個什麼樣子。

  總說大送有錢,大送富裕,可有錢的從來都是士紳。到了村裡的貧民,那就不行了。這王家莊的人家,除了兩家有幾十畝地的小地主,其他人的日子倒是不慘,但絕對很苦。家裡基本上啥也沒有,穿的基本都是好多補丁的破衣,養豬、羊、牛的有七八家,雞鴨倒是家家都有,主要還是養著補費糧食,河裡遊遊,地裡刨刨就能活挺好,指著下蛋給老人孩子補營養的。人多面有菜色,大致就是湊合著活,苦點累點死不了就行。

  看過了一圈,跟人們簡單的瞭解一下情況,又說了一下擴建學堂要各家出人幹活的事,王言躺在馬車去了後擋板,只留兩壁一棚頂的車廂內,由那護院在地上趕著車,小小年紀的王保慶坐在車轅旁的前室,吹著清涼風,晃悠著小腳丫,噠噠的向著陽穀縣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