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253章 空警200,楔尾天線

 “薩博340aew選擇的a方案支架航向穩定性導數為正值,起不穩定作用,而其它三種方案都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不過我想說的重點不是這個,而是這類平衡木天線,無論怎麼設計,都無法避免支架在垂尾處引起側洗,干擾垂尾來流方向,同時支架的阻滯作用又減小了垂尾上的來流速度,可以說這個支架對航向穩定性的破壞甚至還要大於雷達天線本身。” 

 “竟然是這樣麼?” 

 對於非航空專業的人來說,這個結論乍一聽確實有點反直覺,但空氣動力學的問題就是這樣,一些不起眼的小地方反而事關重大。 

 “沒錯。” 

 常浩南點了點頭,手上勾勒線條的動作也是飛快: 

 “要想彌補這個穩定性損失,不僅需要在機尾設計兩片很大的腹鰭,還得考慮把垂尾部分也加高,要是伊爾76那種大飛機也就罷了,但運8的最大起飛重量也才60噸,經過修改之後對於結構的影響很大,還要進一步對機體進行調整,這個工作量就太大了。” 

 “所以咱們不如思路放開,乾脆不要這個礙事的支架,把雷達陣面直接跟機身連接,讓天線本身作為支撐結構,這樣對於航向穩定性的影響和帶來的阻力反而都要更小,而且還能獲得更大的陣列面積,另外在側視天線的上面還可以再增加一個類似‘帽子’的結構,安裝兩面前後方向的天線陣列,雖然性能肯定和側面不能比,但至少也算是實現了360°全覆蓋。” 

 “這樣雖然還是會有一些影響,但只要加兩片腹鰭就可以抵消了,幾乎不需要對飛機整體結構進行大的修改。” 

 繪畫這種事情也是熟能生巧,因為這段時間他經常要用類似的辦法展示方案,因此現在畫出來的東西至少已經不那麼抽象派了。 

 至少王曉模一眼就能看明白。 

 實際上,常浩南拿出來的這個方案,基本就是前世美國e737預警機的“楔尾”天線,算是對傳統平衡木方案的全面升級。 

 唯一的劣勢在於楔尾結構的自重相比平衡木要大不少,因此沒辦法安裝在太小的平臺上面。 

 然而運8作為特種機平臺的或許唯一一個優點就是載重夠大。 

 波音737的載重16噸,運8可以裝20噸。 

 多個幾百公斤根本不是問題。 

 總之如果空警200能提前用上這個設計,絕對可以帶來巨大的性能提升。 

 對於飛行員來說也是個好消息。 

 要知道,預警機這種東西普遍並不好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