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119章 三年窗口期

 相比於一眼認出對盧育英身份的常浩南,前者甚至花了幾秒鐘時間才確定眼前這個年輕人就是曾跟他有過一面之緣的那個京航本科生。 

 倒不是說常浩南英俊的面孔沒有辨識度。 

 實在是在盧育英的概念裡,對方研究的領域應該是飛機氣動設計相關,跟航空動力領域應該沒什麼關係。 

 “你……還懂航空發動機?” 

 面對這個樸素的問題,常浩南一時間竟有點拿不準該如何回答。 

 “呃,略微懂一點……” 

 一句話引來了旁邊幾個人異樣的目光—— 

 好傢伙,你是略微懂一點,那我們算是啥水平? 

 不過這話肯定不能說出來,於是幾人又重新把注意力轉向了桌上的測試方案。 

 “盧總師您這次過來是……” 

 雖然用的是疑問語氣,但常浩南看著正在走進來的一群外國人,也基本上有了猜測。 

 只要不是處在測試過程中,高空臺的控制室本身算不得什麼秘密。 

 在國外這是很多記者都能進來拍照的地方。 

 國內雖然不至於如此開放,但帶一些潛在客戶前來參觀還是沒問題的。 

 sb101畢竟是“亞洲第一臺”,標誌著華夏擁有了完全獨立開發和測試航空發動機的能力,絕對是長臉的。 

 他只是看不太出來那些人具體來自哪個國家。 

 對常浩南來說,那一片的人打扮似乎都差不多。 

 “和一個****空軍的代表團一起過來,你知道,一些……軍售方面的事情。”盧育英回答道。 

 “您親自帶?” 

 如果巴方有采購殲7f的意向,那麼盧育英作為型號總師在611所進行接待和型號介紹還算正常,但無論如何沒道理讓他一個技術人員跟著來涪城這邊。 

 “不不不,帶隊的是華夏航技的一位同志,在那邊。” 

 盧育英指了指房間的另一個角落:“叫楊慧梅。” 

 這個名字常浩南很熟悉,總覺得在哪裡聽過,但一時間又想不起來了。 

 這也是作為重生者偶爾會苦惱的一個地方,就是在面對一件有印象又不算熟悉的事物時,他首先需要弄清楚的,自己到底是在哪輩子與其有過接觸。 

 不過現在不是思考這種細枝末節的時候。 

 “巴方對您的殲7f項目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