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67章 推倒重來的勇氣(3/5)

常浩南剛才下意識的吐槽自然引來了一陣好奇。



“常博士之前見過類似的設計?”



會議室來有人好奇地問道。



“那倒是沒有,只能算是有一定了解吧。”常浩南趕緊往回找補:



“這種三段式縫翼,更適合用在法國人那種無尾大三角翼佈局的戰鬥機上面,和後緣的兩段式升降副翼共同作用,引導氣流在翼根到垂尾之間形成渦流。”



“但是咱們的殲8-2是常規佈局,後面還有個水平尾翼,這個設計的優勢發揮不出來,反而平白無故增加了阻力和死重,效果不好是正常的,也難怪剛才楊總說這個設計太複雜。”



聽到這個判斷之後,不少人也紛紛點頭表示同意。



跟達索公司合作的時候是80年代中期,那個時候的中國航空工業只能說剛剛開始嘗試著真正去“設計”而不僅僅是仿製一款戰鬥機,很多東西確實是一片空白,而1996年這時候好歹大家都有了些經驗,自然能看出來這個方案的問題所在。



楊奉畑站起身來到兩個裝著資料的箱子邊上,非常熟練地從裡面找出了一份相對新一點的設計文檔遞給常浩南:



“複雜還是其次的,法國人撤走之後,我們也嘗試過進行一些改進,只保留三段縫翼中靠機翼外側的兩段,再把結構改成普通的一段式,這樣死重倒是下來了,但剛才說的副翼和襟翼之間的干擾問題還是沒解決。”



常浩南翻開了那份厚厚的文檔,從上面標註著1990年的日期來看,應該就是楊奉畑所說的改進部分。



不過這個時候,他已經基本對於問題的所在有了判斷。



前緣縫翼的應用雖然歷史悠久,但作為一種比較簡單粗暴的增升裝置,飛機設計師們長期以來關注的點主要就是兩個:縫翼的長度和縫翼的位置,而對於那條真正在發揮作用的“縫”,研究反而比較少。



當然這主要是因為在90年代中期以前,確實沒條件對於複雜流場進行過於精細的研究,大家只知道縫翼的基本原理,以及可以改善低速操縱性和大迎角性能的效果。



又是半個小時過去,常浩南直接略過了計算設計部分,終於在最後的風洞試驗數據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