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 作品

第604章 朱載基的遷都計劃

    上層的婆羅門侃侃而談,滔滔不絕。

    大明講究知行合一,對不起,在這些幾千年的職業嘴炮婆羅門看來,他們是高貴的人群,生下來就是思考的,就是哲學家,用嘴巴來啟迪其他人。

    要讓他們做事,那是痴心妄想。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動手動腳了,那還是婆羅門嗎?

    這個社會天然被分成了兩部分。

    一部分是掌握了絕對話語權的精英群體,他們敏於言而不能行。另外一大部分,則是實實在在的底層人員。

    他們做著實實在在的工作,卻又不能言。而且他們還集體嚮往著婆羅門的境界,把現在從事的工作當成了一種磨練。

    這麼個倒黴的格局,要是能真正做成什麼事情,那才叫奇葩呢!

    沒有法子,俺答只有引入大明的文人,由他們組成管理集團,就像是請一群職業經理人一樣,替他管理天竺。

    這麼幹的結果就是每年通過貿易,大明能從天竺弄到三千萬兩以上的利潤。大明的銀行遍佈天竺沿海。

    晝夜不停,榨取利潤,輸送回大明,送回江南……

    朱載基已經計算過了,伴隨著工業發展,大片的農田變成了工廠,城市不斷擴容,更要命的是種植桑樹,棉花,茶樹……擠佔農田用地,傳統的魚米之鄉,不但沒法供應糧食,反而需要從外面進口。

    也幸好多了個印度背鍋,每年能提供大量的糧食,又能消化掉同樣多的工業品,總算是給大明的工業發展打通了任督二脈。

    兩京之間的鐵路,從京城到開封的鐵路,從西安向西域的鐵路,還有連接江南的鐵路。

    朱載基一口氣開了五條鐵路線。

    相比起當初他師父王嶽,修一條鐵路,還要小心翼翼,精打細算,他的手筆可是要大多了。

    “孤準備募資十億元,用於應天和周圍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十年之內,要把朝廷的各個衙門,分別遷到應天。”

    “準確說是遷回應天,當年太宗皇帝考慮到北元死灰復燃,這才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如今大明國力雄厚,北患徹底消除。遷都應天,抵禦海洋帶來的衝擊,理所當然。我相信這一次遷都,必定帶來南方經濟的騰飛,大明的發展會迎來新的篇章!”

    朱載基算是徹底繼承了王嶽和朱厚熜的有點,既任性頑固,又善於畫大餅。

    可問題是此刻的大明,就吃這一套。

    蓬勃發展的工業,國力成倍增加,人們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修幾條鐵路已經不算什麼了,他們計劃著在黃河修建鐵橋,甚至有人打算在長江修橋,連接天塹。

    現在大明最需要的就是題材,只要有個投資項目,立刻就能吸引來資本。

    尤其是太子主導的遷都大業,又且能不被推崇。

    要知道朱厚熜離開大明,已經是第五個年頭,人們似乎都忘了,大明還有皇帝……除了偶爾在報紙上看到的一點科普文章……堂堂皇帝,光是弄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出海幹什麼啊?

    就在這一片懷疑聲中,突然傳來了一個消息,大明海軍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戰鬥?跟誰打?

    試問天下,還有誰是大明的對手?

    就在所有人遲疑的時候,一篇來自皇帝的文章,揭開了謎底!

    原來在遙遠的西方,西班牙國,他們的皇帝擁有龐大的疆土,國力雄厚,他們佔據大片土地,號稱日不落帝國!

    看到這個名字,大明的上上下下,就像是被刺激到了似的。

    日不落帝國?

    你也配!

    我大明君臨天下,日月照耀,山河之間,全都是大明的疆土,沒有一寸是什麼狗屁西班牙的!

    明人憤怒了。

    而這時候,皇帝接下來的文章陸續送來。

    大明百姓終於瞭解到西班牙國的情況,也知道了他們擁有著當世最好的水手,最強大的航海技術。

    原來咱們大明一直在奮起直追,追得就是海洋的這一塊。

    想想都給祖宗丟臉!

    當年的鄭和船隊何等英雄了得?好不容易開發了海洋,居然就給放棄了,可惜啊!

    有關鄭和下西洋的議論,早就有了。

    而這一次卻和往常都不同,因為這一次的議論,深入到了民間,深入到了普通百姓當中。

    甚至有些農村,田間地頭,都有人開始討論國家大事。

    整個大明的氣質,從裡往外,都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