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楓 作品

第485章 石竹城現倖存者

太皓沉吟片刻,眉宇間凝重如山,話語斬釘截鐵:“朝廷之影,或再臨,此地不宜久駐,宜速離。”

旋即,太皓轉向朱烽火,其聲中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烽火兄弟,速召餘下眾兄弟來此,若無更多生息,勿需再探,以免徒增風險。”

朱烽火聞令如風,身形一展,去召集其他兄弟到來。

苗起老矣,然目光中卻仍舊閃爍著對太皓的信任與寄託,聲線雖微顫,卻字字千鈞:“十二,你才智過人,自石竹城中脫穎而出,官至高位,我這老朽之軀,已難遠行,然這十幾名百姓,願託你肩,望你指引,為他們覓得新生。”

太皓聞言,心頭一沉,望著苗起那斑白的鬢角,歲月的溝壑,心中湧動著無盡的酸澀與責任,他沉聲道:“苗老放心,石竹城之子民,我自當如親,無論天涯海角,誓必護其周全。”

苗起的話語如細雨輕拂過心田,卻也如重錘擊鼓,每一字皆沉甸甸:“你阿爺華希,大約在十年前已駕鶴西去,彼時,知你身居朝堂顯赫,不願牽絆於你,故去之泰然,無掛無憾。而你阿孃月盈,自華希辭世後兩載,亦隨之而去,至死方休,念你心間,未嘗稍離片刻。”

言落,太皓,那鐵骨錚錚的俠骨漢子,也難掩悲瀾,淚水無聲滑落,似斷線珍珠,每一滴皆是過往歲月的重逢與遺憾,是對阿爺阿孃無盡孝的愧疚,是對那未能陪伴至終的痛心傷。淚水中,映照著曾經的溫馨,也照著現實的冷冽,他明白,從此,這肩上的劍,不只為江湖,更為那未能守護的家。

苗起引線穿珠,為太皓一一介紹其他百姓的姓名,除卻那位初洪之外,更有十三名鐵骨錚錚的壯士,他們的名字如同古木參天,各有千秋:

苗律、苗徵、苗循,三位親兄弟,是苗起的親生兒子。

其餘還有:和然、餘善、餘良,秋喆、秋競、秋赫,童敬、童赦,烏獻與華朗。

苗起補充道:“差點忘了提及,這位英姿勃發的華朗,正是你二哥的遺孤。”言罷,他又指向太皓,對華朗續道:“華朗,這位便是你素未謀面的親叔叔,十二。”

華朗目光黯淡,輕聲吐露:“十二叔,我們的家沒了。”

太皓聞言,不由分說將華朗擁入懷中,堅定道:“華朗無須悲痛,血債血償,十二叔誓要為你父親,為所有親人討回公道!”

過不多時,朱烽火已率參衛山其餘十一位英雄到來。

燕無痕,其聲清越如琴鳴,對太皓大俠言道:“太皓大俠,我等遍尋此地,未得一息生機遺留,恐是已無生還者。”

太皓聞之,目光深邃,神色凝重,輕捋長髯,朗聲道:“諸位袍澤,勞心勞力,太皓心中感佩無以復加。此番搜尋,既已竭盡全力,未有所獲,便無需再作徒勞。石竹城劫後餘生者,皆集於此,我輩當視為骨肉相連。然朝廷鷹犬,或許垂涎再至,為免再生枝節,我意速離此是非之地。”

初洪的聲音略帶迷茫,似是夜霧中迷航的孤舟,詢問著:“十二哥,我等還能去往何處?”

太皓眉頭緊鎖,思緒如烏雲密佈,心海翻湧,低聲道:“是啊,我們該去往何處。”

燕無痕目光如鷹隼,破霧穿雲,沉聲道:“不如北行,遁入突厥之域,彼處東方帝國之爪難及,或可暫避鋒芒。”

太皓眉峰緊鎖,心事千結,沉吟道:“突厥異域漂泊,非久計,斷無根之國,心難寄。”

朱烽火聲如雷鳴,再起,振聾發聵:“何不向南?”

苗起搖頭,歲月之痕盡顯,緩緩道:“南行,寒冰封四季,非尋常百姓可棲。”

初洪語帶急迫,似箭離弦:“若是往東去,離都城更近,會徒增更多危險。”

劉鐵盾揮舞著鐵拳,眼神堅毅:“何不與我等共赴參衛山?朝廷權勢雖大,卻難以觸及那山高水遠的參衛之巔。”

太皓輕搖羽扇,眉頭緊鎖:“我料想少靈那廝定不會善罷甘休,參衛山上的英雄豪傑們,為避免牽連,還是暫且迴避。我們必須另尋一片淨土,以圖後計。”

陸夢穎眼眸閃爍,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她輕啟朱唇,聲音婉轉動人:“我倒是憶起了一處隱秘之地,多年前,我偶然間踏足,那裡山清水秀,宛如人間仙境,與世隔絕,正是我們躲避風波的絕佳去處。”

燕無痕劍眉一挑,目光中透露出好奇與期待:“夢穎姑娘,你所說的這片世外桃源,究竟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