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楓 作品

第455章 太皓赴皇宮請官

 太皓聞言,亦是面色凝重,他深知國事如棋,一子錯,滿盤皆輸。“半鏨宰相所言極是,戰與和,皆需審時度勢,權衡利弊。或許,我們可另闢蹊徑,一方面,加強邊防,以精兵強將駐守,減少不必要的徵兵,讓更多的壯丁得以歸鄉,安家樂業;另一方面,發展農商,鼓勵貿易,增強國力,以經濟之力支撐軍事,形成良性循環。如此,既可穩固國防,又可緩解民生之困。”

 半鏨聽後,眼神中閃過一絲亮光,彷彿在太皓的話語中看到了一條既保家衛國,又可兼顧民生的雙贏之路。“太皓大人高見,確是兩全之策。國家之根本在於民,民富則國強,國強則民安。我等需攜手,共謀長遠之計,讓東方帝國再現往昔輝煌,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方不負此生為官之責。”

 太皓朗聲笑道:“此乃區區在下之淺見,能否付諸實行,終究還需靜候朝廷的睿智裁奪。”言罷,其眼神深邃,彷彿已將世態炎涼盡納於胸襟之間。

 半鏨聞言,眉峰微蹙,語帶不捨:“太皓大人,難道您當真決定要與那官場風雲揮手作別?”

 太皓輕撫長髯,目光悠遠:“高位厚祿,權柄之爭,於我而言,已如過眼雲煙。若非說官途,或許僅願為一介草民父母官,行走鄉間,傾聽桑麻之音,方不負平生所學。”

 半鏨似有所悟,又復追問:“如此說來,大人內心仍舊藏著一絲入世的火種?”

 太皓笑中含著三分豁達,七分淡然:“世事如棋,佈局由天。吾之心志,不過隨緣而安,朝廷若有所需,民間若有所求,太皓自當勉力而為。”

 言畢,太皓袍袖一揮,身影翩然,猶如閒雲野鶴,離了那繁華喧囂的宰相府,踏上了歸家的路。

 七日之後,宛若寒露凝霜,天地間忽生一股不祥之氣,雲閉星隱,風悲日泣。宮闈深處,那一襲龍袍加身的長襄女皇,曾以英姿颯爽駕馭萬乘之尊,此刻卻如同秋日殘荷,孤影搖曳於病榻之上。

 殿內燭火幽幽,映照著女皇蒼白而威嚴的面容,昔日那雙洞察秋毫的眸子,此刻已蒙上了一層朦朧薄霧。她嘴角掛著一絲未完的微笑,彷彿是在回憶往昔崢嶸歲月,又或是在對未來的王朝寄予最後的期許。

 突然,一陣急促而沉重的喘息聲劃破了死寂,女皇的手無力地垂落,指尖觸碰著冰冷的玉階,似乎在向這塵世做最後的告別。那一刻,珠簾輕晃,發出細碎而哀婉的聲響,恰似天際傳來的悲歌,宣告著一代女皇輝煌時代的終結。

 宮人們跪伏一片,淚如泉湧,不敢置信這位曾以鐵腕治國,又不失柔情的君主,竟如此驟然隕落。空氣中瀰漫著沉重的檀香,與無盡的哀傷交織纏繞,長襄女皇,這位在江湖與朝堂間留下無數傳奇的女子,終是隨著一聲悠長的銅鐘悲鳴,駕返瑤池,留給了世人無盡的唏噓與懷念。

 長襄女皇駕崩,皇宮內外一片哀慼。然而,這哀慼的氛圍並未持續太久,便被一股新的氣息所取代。青鸞公主,這位一直蟄伏於暗處的皇室血脈,此刻如鳳凰涅槃,振翅高飛,迅速宣佈自己登基為帝。

 長襄女皇的遺體被安放在宮中一處幽靜的殿堂內,整整七日。這七日裡,朝野上下議論紛紛,猜測著新皇的登基將會帶來何種變革。而青鸞公主則忙於鞏固自己的權位,暗中調度,確保一切盡在掌控之中。

 七日之期一到,長襄女皇的遺體被莊嚴地抬出宮殿,送往早已準備好的陵寢。那陵寢位於皇陵深處,與玄禺皇帝的陵墓相鄰,象徵著兩位皇室血脈的永恆相伴。沿途,百官相隨,百姓跪拜,一片肅穆之景。

 陵寢之中,金碧輝煌,氣勢磅礴。長襄女皇的遺體被安放在一具精美的玉棺之中,玉棺上雕刻著龍鳳呈祥的圖案,寓意著皇室的榮耀與傳承。陵墓之內,還擺放著各種珍稀寶物,作為陪葬之物,彰顯著長襄女皇生前的尊貴與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