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作品

第125章 頌公亭

  不過,到如今,隨著李濤的離任去職,一切複雜的恩怨,都煙消雲散的一般,二者,似乎回到了當年的默契。

  再度對飲,心頭被酒釀燻得暖暖的,情緒逐漸深沉,李濤看著範質,說:“我去朝之後,政事堂的事務,由文素一肩而挑,職責之重,還望慎之。

  你範文素,什麼都好,就是性情過烈,言語過剛。如今,位至首宰,聽我一句衷言,需收斂脾性,和協諸僚,同心侍君。否則......”

  話猶未盡,但李濤沒有再說下去了。

  察其狀,聽其言,範質一臉坦然,說:“性格一改,還是範文素嗎?我為人處事,不求清譽,但願無愧於心!至於身後之名,留待後人去說!”

  事實上,範質能夠感受得到,李濤是在提醒他,要注意應對皇帝。如今,他的地位再度提高,不似從前了,遇事再一味地與皇帝頂牛,不是好事。皇帝再是寬宏海量,能容忍十次八次,還能忍百次、千次嗎。

  “文素豁達啊!”不過,見其反應,李濤還是忍不住讚了句。

  環視一圈周邊之景,尤其在背後的開封城間停留許久,似乎想要將東京印刻入腦海中,李濤喟然一嘆:“老夫少時立大志,以匡濟天下為己任,然宦海蹉跎數十年,唯大漢與我以施展之地。十載之任,亦足矣!”

  聽其感慨,範質起身,注意到亭間樑柱、石面,密密麻麻地鋪滿了文字,仔細一看,卻是一首首詩詞,其下署名,有趙瑩、竇貞固、甚至郭威。已經不可考,究竟是誰開的頭,但後來者,都有效仿的意思。當然,普通的文人墨客,見著他一串署名,縱有詩興,也不敢在亭間留下印記。

  範質指著那些刻痕印跡,饒有興趣地對李濤道:“莒公詩才聞名朝野,此情刺景,何不作詩一首,以抒胸意?”

  聞言,李濤微微一愣,旋即也來了興致,起身在亭間踱步。李承休見狀,趕忙命人準備刻刀。斟酌許久,李濤開口吟唱道:“

  帝裡高人宅,蒼苔繞徑深。

  捲簾山入戶,摘葉鳥移林。

  石沼養龜水,月臺留客琴。

  生涯一樽酒,名利不關心。”

  親自找了面乾淨的柱面,將所作之詩,刻在上邊,李濤露出了點灑脫的情緒。

  “生涯一樽酒,名利不關心。”範質呢喃了句,笑道:“莒公之心,盡在其中啊!”

  “莒公,千言萬語,化為二字:珍重!”轉過身,範質認真地朝其拱手道。

  “多謝!”

  正欲動身起行,道路邊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心有所感,放眼望去,卻是皇帝身邊的內侍行首張德鈞在幾名的大內侍衛的護送下飛馳而來,直奔頌公亭。

  “莒公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