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閣老 作品

第601章 總是要改變一些東西的

    對此,齊政當然是舉雙手支持了。而合作社分紅的場面,就是拍攝組要記錄的素材之一。

    對於王導演的“抱怨”,齊政聳聳肩:“什麼時候,都不能小看大疊鈔票的直接衝擊力。”

    至於如何在紀錄片中起到激勵作用,而非引來仇富的目光,其中的尺度把握,就是王導的工作了。

    王導演點點頭,看著攝像機中一張張面帶憧憬的臉龐,突然道:“我之前採訪過袁老先生,他說過一句話,現在看來,真的挺有道理的。”

    “什麼話?”齊政也想知道水稻雜交之父是怎麼評價嘉穀的。

    “他說,嘉穀之於中國農業最大的貢獻,可能不是培育出了多少新的作物,而是嘉穀的合作社組織體系。”王導演輕聲道。

    齊政張張嘴,又停了一下,最後搖頭道:“……過獎了。”

    王導演先是一笑,像是陷入了回憶:“我倒覺得不誇張。我當年下鄉到東北,在黑龍江邊上種過地,也開過拖拉機,所以我知道什麼叫機械化。那個時候我們一臺東方紅54的機組,三五個人,就可以種3500畝,當時就覺得效率已經很高了。但是你現在看看最現代化的,配了gps和數字地圖的最先進的拖拉機,一晝夜翻地的規模可以達到5000畝。所以它一個作業季節,一個臺套,至少要三萬畝的作業規模,才可以充分讓它發揮作用。三萬畝,如果靠老百姓自己流轉土地,要流轉到什麼時候?所以只有自上而下地將龐大而分散的小農組織起來,才是中國農業生產的‘二次革命’完成的希望。”

    齊政詫異地看了他一眼,沒想到作為一個導演,他還對於農業有這樣的認識?

    不過再一想想,又能理解了,如果不是對農業有一定了解,央視也不會讓他來拍攝紀錄片的“農業線”了。

    “嘉穀系合作社現在有多少個了?”看到分紅進入了尾聲,王導演好奇地問了一句。

    齊政想了想,說道:“目前,嘉穀在全國成立了1300多家農業合作社,平均每個合作社自主經營土地面積為6.14萬畝;戶均大中型農機2.8臺套,比散戶經營高25%~40%……”

    王導演輕吐了一口氣,指著鏡頭裡的社員們,問道:“真好。你知道我從他們臉上看到的是什麼嗎?”

    齊政配合地搖搖頭。

    “是希望,是幹勁,是嶄新的精神面貌!”王導演哈哈大笑道。

    看著那些抱著錢的社員們,笑得跟佛祖一樣;彷彿他們擁抱的不是純粹的鈔票,而是新的生活,齊政不禁默默地點頭。

    特別是分紅大會結束後,抱著錢的社員們,坐上了一輛輛汽車,漸漸的消失在眾人的視野中。泛起的青煙下,顯露出各自不同的臉孔。

    這一幕也被央視的攝像組如實記錄下來。

    “這是?”王導演挑挑眉毛,看向齊政。

    齊政攤手,道:“以他們的分紅,擁有一輛普通的私家車,很奇怪嗎?”

    “他們都有汽車?”

    “想買的都有吧。嘉穀沒有做過這方面的統計。”

    兩人的對話,引來一陣古怪的表情。

    現在的私家車,當然不算什麼難得的東西了。

    但是,如果車主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還是一群農民的話,那就有點違和了。

    曾幾何時,中國的農民,這麼富了?

    王導演意味深長地看向齊政,道:“看來,嘉穀啊,確實是改變了一些東西。”。

    “總是要改變一些東西的。”齊政遠望著汽車離開的尾煙,微微昂首,“嘉穀總是希望大家把生活過得越來越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