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閣老 作品

第601章 總是要改變一些東西的

    而這,正是嘉穀想要的效果——嘉穀系大部分合作社,每年隨著分紅金額的提高,已經改為銀行轉賬了。但現在為了展現“壕氣”,今年的大豆合作社再次採用現金分紅。

    很顯然,一摞摞實實在在的百元大鈔,確實比一個個冷冰冰的數字更能震撼人心。

    更加震撼人心的,是一個個上臺領錢的村民。

    “石良國,入股土地46畝,分得紅利38180元;石良順,入股土地63畝,分得紅利52290元……”合作社社長挨個點名上臺領錢。

    “我的天哪,他們1畝大豆分紅800多元!”臺下的人群中不知哪位喊這一嗓子,話音剛落,人群就陷入了瘋狂的討論。

    “多少?”曹連福拍拍耳朵,整個人都呆住了,“他們的產量是有多高啊?”

    他已經知道了,這個合作社今年已經是第二次分紅了,這次主要是種植大豆的分紅——魯省地區大豆的播種時間一般於麥收後才進行。

    他也種大豆,因此很清楚,他自己種植的大豆,即使不考慮土地和勞動力成本,在最好的年份,每畝收益也不過是在500元左右。

    而這個合作社呢,已經是扣除包括人工成本在內的所有生產成本了,而且據說還只是按照盈利的80%進行分紅,居然還能拿到差不多是他今年兩倍的畝均收益。

    前面的一位社員聽到他的話,傲然道:“我們種植的是高蛋白大豆‘嘉豆9號’,今年的產量比去年高,差不多每畝460斤吧。”

    另一位社員也轉過頭來,認真道:“關鍵是合作社統一整地、品種、播種、施肥、田間管理、收穫等規模經營,每畝成本至少降低了200元,而‘嘉豆9號’的收購價也比普通大豆每斤要高出五毛。”

    “你舒服嘍,除了每年有固定分紅,還在合作社上班掙工資,哎,你今年工資加分紅超過十五萬了吧?”前一個社員問道。

    “你又差到哪裡去了?現在不種比自己種收入高出一大截,你還騰出身來打一份工。別說你今年的收入少於二十萬……”後一個社員撇撇嘴道。

    “唉,收入再多都不夠花啊。我兒子今年要結婚,對方彩禮就要幾十萬,還要在市裡買房,想想都頭疼。”

    “慌什麼?社長不是說了嗎?明年我們會種植一個新的大豆品種,據說產量能翻一倍,你想想明年分紅會有多少?”

    “嗨,我也聽說了,要不然我兒子還真不敢買房……”

    旁邊的老農民曹連福已經說不出話來了。

    這是什麼神仙合作社?

    還有,農民什麼時候變得這麼體面了?

    幾十萬的彩禮,至少幾百萬的市裡的房子,都只是頭疼而已——想想自己快三十歲還在打光棍的兒子……他都不敢想好嗎?

    恍惚中,他聽到一句話“當初把土地交給嘉穀合作社的決定一點兒也沒錯”,頓時一個激靈。

    想想自己來這裡的原因,不由得心跳加速:對哦,我好像,也能有這樣的機會……

    在臺下的人群中,他不是唯一這麼想的。

    最樸實的語言是最有力量的,不用嘉穀的員工去特意描述,在場諸人,都能從金錢的魔力中,體會到加入嘉穀合作社的“錢途”。

    而他們憧憬的表情,被外圍的攝影機清晰地記錄著。

    ……

    “這場面,煽動性太強了,我都不知道該不該放上去。”同時在外圍,央視的王導演對身邊的齊政苦笑道。

    這不是在採訪,而是在拍攝紀錄片。

    剛收到央視請求的時候,齊政都陡然一驚。

    紀錄片是好東西啊,它雖然不賺錢,但格調滿滿。想當年,嘉穀一部《舌尖上的大米》,將“嘉穀大米”這個品牌宣傳得家喻戶曉,甚至成為了商學院經典的一個商業案例。

    而央視的紀錄片尤為高逼格,正如王導演拍攝的,是一部類似於《輝煌中國》的電視紀錄片,全面反映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中,嘉穀被選為“農業線”的典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