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1356章 南察風波(廿八)衝陣

    然而,布日哈圖認為情況正在發生改變,蒙古相對於大明如果一直呈現出持續衰落的局面,將來大明未必不會直接將蒙古收入囊中。

    布日哈圖用來說服圖們的例子,便是大明重修大寧城。大寧城在大明早期便是專門用來控扼蒙古的一座城池,後來因為大明內部爆發靖難之役以及後續的動盪,這才最終被放棄。

    如今,明人奪回並重修大寧城,其中含義還有什麼好說?無非是要徹底控制蒙古罷了。換句話說,蒙古人再不想辦法抵抗,將來連“蒙古大汗”都不會有,說不定……將來大明朝廷之中會出現“蒙古總督”、“蒙古巡撫”之類的職務,正如雲南巡撫一般。

    這個前景讓圖們不寒而慄,他不敢想象成吉思汗的子孫不僅丟了中原,甚至還會丟掉蒙古老家,只能匍匐在朱元璋的子孫面前自稱臣屬——雖然把漢那吉已經這麼做了。

    圖們的信心並不充足,但不管如何,他作為蒙古大汗都不得不一試。倘若今次之戰真的能打破刺刀陣以步制騎的神話,說不定明人內部真的會產生巨大的分歧,讓蒙古再次喘過氣來。

    想到此處,圖們不再多言,只是目光中多了一絲憂慮。

    前線的作戰仍在繼續,蒙古騎兵在布日哈圖早前的誓師動員中早已知道自己所要面臨的局面,也知道此戰的重要性。雖然第一輪炮擊就讓他們損失慘重,幾乎相當於過去打草谷時被明軍大軍伏擊的傷亡,但蒙古勇士們並不退縮,反而齊齊高呼。

    他們在呼號聲中互相提醒,讓大家知道自己離明軍已然越來越近了,只要衝到明軍面前,打破那區區一些不算太長的刺刀組成的防線,後方的明軍步卒根本沒有抵擋之力。

    然後他們便吃到了第二輪炮擊。壞消息是,他們再次損失了三四百人之多;好消息是,從距離上可以看出,明軍的大炮已經來不及打第三輪齊射了。

    前軍不計傷亡的狂熱衝鋒將後方騎兵們的勇氣激發出來,源源不斷地向前衝陣,沒有人考慮接下來等待他們的是死亡還是勝利。

    前軍的精銳更是按照布日哈圖的指點死命控制好戰馬,以免它們在巨響中受驚亂了陣腳,以及在面對刺刀陣時失去往前衝的勇氣。布日哈圖為了這次作戰,集中了大量的重騎兵,這些重騎兵在蒙古軍中非常寶貴。

    在將近三百年前蒙古西征時期,一支典型的蒙古軍隊裡重騎兵大約佔四成,輕騎兵佔六成。重騎兵主要用於突擊,有必要也近身搏鬥。

    第二次西征(1235-1242年)時蒙古重騎最常見的鎧甲是鐵片甲(外史稱之為lamellararmor),也有人穿鎖子甲和皮革護甲。鐵片甲本身可以抵禦彎刀的劈砍以及弓箭和其他投擲武器的穿刺,但是刀劍能輕易砍斷固定鐵片甲的皮筋,連續多次的劈砍可能導致鐵片甲崩裂。

    同時期的歐洲重裝騎士一般全身(包括頭部)披戴鎖子甲,刀劍的劈砍不能損毀鎖子甲,但是箭和長矛能穿透,而且鎖子甲沉重,大大降低了騎兵的靈活性和速度。

    而相對於重騎兵,輕騎兵在蒙古戰術體系中則更加重要,可以遠射、誘敵、警戒、迂迴包抄甚至近戰,主要的打擊手段是密集放箭。

    然而輕騎兵雖然重要,卻不代表他們的地位比重騎兵更高。輕騎兵一般只戴圓型頭盔,身體和馬匹的護甲很少。輕騎兵們使用的蒙古複合反曲弓(弓背由木材、牛角和肌腱複合製成)的性能比歐洲當時最好的英國長弓(榆木或紫杉木製成)還優越,外史專家得出的結論是:蒙古弓拉力至少166磅,有效射程320米,英國長弓分別為80磅和230米。

    不過,有效射程並非指有效破甲射程,在著甲的明軍精銳面前,破甲是十分困難的事。別說當前的“寒鐵寶甲”,即便是棉甲也難被箭矢射穿,要不然怎麼經常有將領“身被數十箭”而不死?

    蒙古重騎和輕騎使用的近戰武器都是彎刀,在阿拉伯彎刀基礎上改良而成。刀身小而輕,有很好的曲度,更符合力學理論。

    “彎刀接觸敵人身體會沿著刀刃曲面滑動”,不會砍入身體而拔不出,劈到鎧甲不易被震飛,因此可以連續劈砍。輕騎兵還攜帶一種帶鉤的矛或槍,可以用鉤把敵人拉下馬。由於槍頭有鉤,刺入敵人身體不會太深,容易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