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1304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生產建設兵團所拿的那部分,是按照固定比例來拿還是有個定數?若是遇到荒年則如何?”

    不得不說,程文雖然出身富裕,但作為戶部左侍郎,他也算是能夠一眼看到問題的關鍵的。這個專門推行於京營軍屯的“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雖然看起來一切都好,但它目前的好有兩個關鍵:一是今年的年景看來不錯,雨水豐沛、日照充足,氣候也難得的表現正常;二是生產建設兵團所拿走的那部分“地租”既然是高務實所定,看來肯定是定得不高的。

    但既然如此,那麼一旦有問題,也就只能是這兩點出現變數。比如遭遇災害,成了“荒年”,那就意味著收成降低。運氣好是小降,運氣差是大降,運氣糟糕透頂的話,顆粒無收也不是沒有可能。

    這就牽扯到了“地租”,即生產建設兵團所拿的那部分。這一部分如果高務實是定的固定數額,也就是我不管你生產出多少糧食,我固定拿一個數。比如一畝地我收五十斤,你生產出了三百斤也好,四百斤也罷,那都和我沒關係,反正我就要這五十斤。

    在定額不高的情況下,這種制度看起來挺好,操作也特別方便——兵團方面只要將土地的大小丈量清楚就行了,非常容易計算。

    但程文知道這是容易出事的,比如說遇到荒年,這家軍戶倒黴透頂、顆粒無收。此時,他家如果承包了十畝地,則需要繳納五百斤糧食產出,試問他拿什麼給?人頭嗎?

    這麼看的話,按比例收取就比較“人性化”了,比如某家軍戶原本每年產出兩千斤糧食,他需要上繳四百斤,但這一年運氣不好遇到荒年了,減產成了一千斤,那他就只需要上繳兩百斤。

    雖然倒黴始終還是倒黴,但至少比前一種要好。因為他哪怕遇到極端年份,在顆粒無收的情況下也至少不必倒貼。

    然而,高務實告訴他的消息卻似乎不那麼仁慈,因為高務實說道:“是固定數額。”

    程文馬上顯得憂心忡忡,胡執禮就更直接了,皺眉道:“如此一來萬一遇到災荒亦或者兵災之類,農田被毀、顆粒無收,則這些軍戶免不了又要賣兒鬻女,甚至逃亡江湖……”

    “不至於。”高務實搖頭道:“這一規定是有配套措施的,比如這個定額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按照不同的區域,在每一年都會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調整,其調整日期都在搶收完成的前半個月。

    與此同時,這個調整的數量也有標準,即‘固定上限制度’——豐年最高不超過當年大致畝產的三成,災年、荒年最高不超過當年大致畝產的兩成,重大災害年份或地區最低甚至可以不收。”

    然後高務實又和他們解釋了一下災年、荒年的災害程度如何劃分,以及他所提到的“大致畝產”是如何得來的等各種細節。

    這些細節可不是高務實坐在家裡一拍腦袋就決定下來的,這都是京華的人——尤其是他在三慎園的農戶根據自己多年的體會所提供的數據,然後彙總到京華,再經過高務實自己的詳細計算得出來的。

    高務實作為一個前世的鄉鎮基層幹部,搞這個倒幾乎可以說是本行,其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都是他過去曾經遇到或者至少曾經聽說過的,幹起來倒比打仗還有信心。

    他定下的這些制度,已經詳細到了新任戎政侍郎都不必插手多少的程度,其所能調整的範圍並不大——說實話高務實一早就考慮過自己遲早卸任的問題,所以才會這麼幹,以免後來的和尚念歪經。

    聽完這些,別說程文佩服得五體投地,就算胡執禮也感慨萬千,道:“下官出仕近四十年,不是沒見過為民請命的好官,但即便是海剛峰當年,也拿不出如此仁厚而切實可行的辦法。

    以下官想來,海剛峰雖然一心為民,但手段畢竟失之強硬,且他的做法歸根結底不過是‘劫富濟貧’,看似公正,其實根本不可持久。蓋因為天下之財有數,貧者多取,富者必定少拿,然富者背後必有親朋好友在朝為官……”

    胡執禮說到此處,驚覺自己說得過了,馬上把話鋒一轉:“然則司徒卻不然。司徒理政,關鍵從不在於這等多拿少拿之無用之舉,而是先將這‘天下之財’由一化為二,由二化為三,週而復始,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