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288章 經濟與黨爭(卅二)大明皇家兵工廠

以往運輸,路途中就損耗了大半,最後哪怕能在富庶的江南賣出高價,最後一合計,得嘞,根本沒賺幾個錢,那誰願意擴產?現在航運發達了,長江上千帆百舸川流不息,運輸成本和運輸損耗大幅下降,湖廣的糧食賣出去有得賺,當地人不管是地主還是小自耕農都有了強烈的擴產意願,自然就會去開墾原先覺得不太行的土地,同時進一步精耕細作提升產量。

經濟這玩意兒從來都是一環扣一環,而原動力則是利潤。江南地區出口繁盛,工業和手工業快速發展,可以從海外貿易中賺取大量白銀,但他們因為都去搞了工業和手工業,農業人口急劇下降,就需要從內陸買糧,這就帶動了內陸的糧食生產狂潮。

當然,也不僅僅是糧食生產,還有其他原材料產業也是一樣。但現在高務實面臨的問題就在於長江航線也不是一條完整航線,只有三峽以東才是主航道,三峽以西幾乎連接不上。而且,長江支流雖然也大多能夠利用,但南方依舊有些省份很難在此之中分一杯羹——比如貴州你怎麼弄?甚至福建你都沒法弄——好在福建可以靠海吃海。

如果跳出“省域”視角,還會發現諸如湖廣南部(這裡實際上指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廣東北部等等地區,實際上都是長江與珠江航線難以連通的地區,而這些地區加起來其實也有至少兩個省的規模。

總而言之,長江的確是上天賜予中華民族的全球頂級航線,但它也還是有力不能及的地方,需要高務實自己想辦法。但實際上,在火車出現之前,高務實也沒什麼好辦法能夠真正做到大幅度的降本增效。

修路當然是個辦法,畢竟你要是能在這些地區按照秦直道的標準把道路修得四通八達,那肯定會大大降低運輸難度,至少比過去好得多。可問題在於,修路不是件容易活啊!

高務實現在不僅沒有後世紅朝那樣的超強組織與動員體系,甚至還沒錢——是的,就是沒錢。不要以為徵召百姓幹徭役就沒有成本,以上這些地區因為交通不發達,本身經濟底子就差。你是可以動員他們服徭役,但他們可沒有自己帶飯的家底,你作為朝廷是必須要管飯的。

可是這樣大規模的修路需要多少勞動力?朝廷管得起幾百萬人的飯嗎?別做夢了,顯然管不起。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高務實把組織當地修橋鋪路作為“榮爵”授予的重要標準之一,無他,因為當地士紳還真有能力在本地搞一些基建。

有人可能要問,當地搞的這些基建能行嗎?當然能行,高務實只需要定標準就行——你修路必須修到這個標準,我才給你計入授予榮爵的“功勞簿”,否則你就白乾。

你看,這樣一來,當地標準就能得到統一,而朝廷只需要在各地把這些基建幹得八九不離十之後,再動員徭役將各處道路進行連接,工程量就至少降低十倍以上。

大明朝的特點擺在這兒:朝廷窮得老鼠看了都直搖頭,但是民間士紳那是真有錢。你不去想辦法讓這些士紳把這些錢花出來,反而始終要求朝廷勒緊褲腰帶去大搞建設,那不是捨本逐末還事倍功半嗎?

唯一的問題在於,這個過程需要時間,比朝廷統一調度肯定要慢很多。但是沒關係,高務實知道這事兒急不來,而有了前三十年的底子,高務實現在也不用擔心大明忽然暴斃了。因此,時間久點就久點吧,咱們一步一個腳印慢慢來,行穩才能致遠,大明等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