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288章 經濟與黨爭(卅二)大明皇家兵工廠



            一聽這話,高務實就有點頭皮發麻了,趕緊道:“皇上,爵賞一事不妨遲些再論,當務之急還是先將萬曆三式火槍定型,此事事關全軍戰力,也是臣今日在此打靶的緣由。”

朱翊鈞詫異道:“你這不是定型了嗎?”

原來在皇帝看來,高務實都已經拿著槍在靶場試射過了,而且射擊表現優秀,那自然就已經算“定型”了。至於剛才討價還價那些話,那就只是談個價錢,不影響槍支本身的定型。

這顯然是皇帝沒弄清楚高務實主導的新商業模式。現在的商業模式屬於需求導向型,也就是先確定了訂單,再安排生產。訂單沒確定之前如果安排生產,萬一造出來賣不掉豈不是虧大本?

不要說今天賣不掉可以明天賣,今年賣不掉可以明年賣。這種話屬實有些外行了,因為“庫存”是會有成本損失的——庫房、庫管、養護、折舊,哪哪都是成本啊。後世那些大企業為什麼瘋狂內卷庫存週期,就是因為越是大批量生產的產品,庫存每減少一天,就會降低很多成本。

而具體到京華,基本上各部門都是“自負盈虧”,兵工這一塊雖然比較獨特,不是完全自負盈虧,但賺得多也一樣是兵工集團向高務實邀功的重要項目,所以即便是高務實自己也必須尊重這一點,不能輕易動了手下人的利益——特別是合理利益。

任何一個集團,無論是企業還是統治集團,存在和發展的時間越久,就會產生越來越多的“手下人利益”。要想這個集團能夠長期存在,就必須要有斬斷不合理利益的勇氣和手段,但也同樣要確保合理的利益得到保護,否則這個集團就離死不遠了。

原歷史上的大明就是死於“手下人利益”從合理到不合理,然後朝廷還斬不斷這些不合理利益,最終統治集團的不合理利益嚴重侵佔了普通百姓的合理利益,因此不可能不死。

高務實在國家層面的改革,本質上就是新創造一些合理利益,然後讓統治集團把目光轉移到這一塊新利益之上,慢慢放棄以往的不合理利益,從而緩解社會矛盾。

這不是三年五載就能完成的事,高務實搞了將近三十年,也只是在大權貴階層基本完成了這一目標,而中小型權貴階層還只有一小部分開始了這種轉型。簡單的說就是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是依舊任重道遠。

畢竟,海貿的主要獲利者還是沿海地區,廣大內陸地區的中小型權貴階層就算願意接受高務實的引導,他們也屬實夠不著。這還需要高務實有另外的辦法,將他們接入新的經濟活動框架裡去。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無疑是極其困難的,因為這年頭沒有火車。舉個例子,想把陝西的貨物賣到海外,你怎麼弄?黃河雖然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它不僅脾氣差,運輸能力也遠遜於南方的長江。

從徑流量來說,長江是黃河的15.5倍,這一點在大明時期也差不多。而如果要看兩者在後世的運力數據,那就更是離了大譜——相差萬倍!長江干線每年的貨物通過量是35億噸,而黃河只有30-60萬噸。

這就是為什麼京華的內河航運在長江沿線極其發達,以至於江南地區大範圍改稻為桑這個過程高務實根本不去幹涉——因為湖廣的糧食在瘋狂擴產,然後轉運供應了江南。那麼,湖廣為什麼以前沒有瘋狂擴產,現在卻願意擴產了呢?當然是因為糧食運得出去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