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287章 輔弼(八)


                 之前便說過,對於朝廷西征的預算問題,高務實在戰前就有過計算,其中最悲觀的結論是:本次西征的花費必是天量,朝廷僅在大軍出動之前就需要花費千萬兩白銀開展各項準備,這其中主要包括五大支出:吃、穿、住、行、耗。

  吃自然是第一位的,包括人的口糧,馬、騾和駱駝的飼料。人的口糧問題前文說得夠多,不必再詳述,總之就算高務實安排了“分段包乾運輸制”,也只能減少很小一部分多餘消耗。這個制度最關鍵的優勢其實是效率,尤其是運輸時間上的效率提升。

  馬、騾和駱駝可以統稱牲畜,牲畜在遠征中是必不可少的,而其飼料消耗量堪稱巨大,遠遠比人吃得要多——這可以理解,因為它們承擔了很多運輸量。武器、鎧甲、火藥、彈丸、火炮、修理器械、攻城器械核心部件(一般是鐵質,因為簡單木質部件可以臨時打造),還有生活必備物資如帳篷、行軍鋪乃至鍋碗瓢盆等等。

  由於所需物資多且雜,行軍需要的準備就更加需要標準化。關於明軍的行軍口糧,太複雜的這裡就不細說了,概括而論,主要有兩類形式,都屬於“乾糧”範疇,基本上不會有機會吃上新鮮飯。

  這兩類乾糧通常以南北區分,在北方行軍通常吃餅,在南方則是吃飯。但為什麼要說是乾糧呢?因為那餅是將麵粉製作的圓餅以炭火烤炙,做得酥脆鹹香,中戳小孔,以繩串之,方便士兵攜帶食用,可以理解為明朝版的壓縮餅乾。

  而米飯同樣不可能臨時煮米,而是以每1石大米為標準做成若干份的幹米飯來運輸,等到要吃的時候則用熱水泡飯,這樣就可以直接食用,稱之為水泡飯,可以說是明朝版的方便麵。

  然而人不可能長期只吃主食,但新鮮蔬菜、肉類也不方便帶在軍中,因此軍中會準備各類副食,比如各種醬菜,少量乾肉,都是醃製得非常鹹的重鹽食品,這樣可以降低消耗量。

  說到消耗量這個最關鍵的指標,《實政錄》中記有大軍一日軍糧所需:“行師以養力為先,養力以足食為要。大率每軍一日用米一升,餅十個。兵一萬,日用米一百石,餅銀一百兩。馬一匹,日用草十斤,料豆三升。萬匹用草十萬斤、料豆三百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