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405章 最後一課(下)

    隆慶高興地拍了拍手,讚道:“好好好,看來鈞兒的確明白了。不過你既然提到高先生,爹爹就還要補充一下。剛才說,唐玄宗以為漢臣讀書多,是以心思複雜,不可輕信,其實他這個想法未必全錯,也絕非全對,你可知道為何?”

    朱翊鈞當然不知道,立刻搖頭,並表示請父皇指點。

    隆慶便道:“漢臣讀書當然是多的,可是唐臣之讀書與我明臣之讀書,本有不同……嗯,算了,這個我先不多說,我且說另外一點:漢臣於胡人之不同,有一個最大的區別:胡人以力為尊,你比我力大勢強,我即尊你為主;反之,我比你力大勢強,我便絕不能容忍你還在我頭上發號施令。”

    朱翊鈞連連點頭,這個情況他讀史的時候已經發現了。

    “漢人則不同。”隆慶道:“周文王天下三分有其二,仍然臣事殷商,何以?周公旦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所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是也。可即便如此,他仍然在攝政七年之後,交還大政於成王,何以?”

    朱翊鈞道:“此前賢知忠義也。”

    隆慶先點了點頭,卻又搖了搖頭,道:“知忠義固然有,卻未必盡然。你應該聽讀過白居易那首詩:‘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恭謙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可見這也要看人來,因此白居易才說‘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不能因為一個人當時表現很好,你便傾心相待,總要有一段時間細細觀察,看這個人究竟是個何等樣人。”

    隆慶想了想,又道:“咱們還拿高先生舉例:高先生侍我於潛邸多年,忠心任事,這都不必說了……上次你曾問我,為何當年徐階逼走高先生時,我沒有力持不允,當時我沒有明確告訴你原因,今天卻可以說一說。”

    朱翊鈞想起來,上次父皇面對自己的這個疑問時只說“有時候,做大事總要有些犧牲”,不禁點了點頭,心裡有些期待,不知道父皇當初這麼做的真實原因。

    隆慶嘆了口氣,道:“原因其實有幾項,不過其他的,今日都不必說,只說一條:前次高先生致仕,其實也是一場‘試玉’——是朕對他的最後一次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