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疲 作品

第八百二十五章 軍醫




雖然太子李弘謹守本分,並未結交在任將領,也沒繼續往軍中插手或是委任親信。但也聽取江畋留下的建議,採取曲線迂迴的方式;以一貫悲天憫人的立場和角色,上書請改善軍中配屬醫官制度。



理由也很簡單,就是他在巡視那些關中軍府時,發現了好些傷殘軍士,都是因為在戰場上未能得到及時救治,而落下的根子。雖然朝廷也有專門的恩德,免除這些傷殘士除徭役、田賦,在家居養。



但如果有辦法,提高戰陣中的救治效率,從根子減少士卒落下傷殘的概率,豈不美哉;也是天子籍此德澤後世的大好事。因此,在看過了他進獻的詳細條陳之後;當朝二聖幾乎不約而同贊同此事。



作為某種程度的支持態度,除了高宗從內藏庫撥給絹一萬之外;天后也同樣拿出了三千匹絹的脂粉錢,一起作為推動此事的花銷;顯然身為統治者的天然敏感性,讓他們覺察到其中的好處和利益。



儘管如此,作為倡導者的太子李弘,依舊還要面對許多各種各樣的問題;按照唐代的隨軍醫師制度,出征軍隊設有專門的尚醫軍主(九品),隸屬於行軍總管的麾下,負責管理傷病輸運供給及藥石。



然後,在總管路/軍使下的各大營中,應設有檢校病兒官。每日巡查傷病員情況和飲食起居,以便安排醫療、運送,如發現新的病員或危重病員,必須於每晨通狀報告總管,令醫生給以適當治療。



營主和檢校病兒官,應按照傷病員的輕重安排運輸和護理,能行走的病員給傔人(看護)一名;病重不能行走的病人加給驢一頭;連牲口也不能乘騎的重傷病員,則給驢二頭。由看護二人縛輦(換車)運送。



至於患慢性病的傷病員一般都轉運後方,撥交沿途地方政府收治。《通典》載有唐太宗親撫病兵,敕交州縣供給的史實。但這只是《衛公兵法》中,描述的最理想狀態,也是軍神李靖麾下的做法。



在《衛公兵法》及《唐律疏議》中,還明文規定對傷病員醫療失職者,按照情節輕重處以杖刑或徒刑,甚至處斬。但是並未因此形成穩定的延續和執行力;也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像李靖一般的資歷;



既有來自天子的足夠信任和授權,可以為部下爭取到相應的資源和人力;正所謂是理想是好的,但現實卻是殘酷的。事實上,哪怕太平年的關中、中原腹地,能分配到的醫療資源還是相當的有限。



初唐地方部隊多屬於折衝府,全國共643府。而在這些折衝府配下,僅有太醫、藥童、針灸、禁咒諸生共211員,平均三府才有一個相關從業者(《通典》卷15選舉一)。因此,出征時需要另行徵募。



主要是指令天下各州府縣,主持醫藥事務的功曹參軍;就近選調官方所屬的醫師、藥師,醫官署的博士、教授、童生,乃至是徵集民間的相關從業人等來充軍湊數,其中的成色就不免泥沙俱下了。



儘管如此,我大唐還是依靠這套磕磕絆絆的運營體系,吊打了周邊絕大多數,連這點基礎都沒有的勢力:因此,在長期運行下來之後,倒也沒有人覺得這套系統不好,或是還有多少可改良的餘地。



而將其視若為這位宅心仁厚的監國太子,又一次大發善心的行舉(政治作秀)而已;事實上有句話說得好,隔行如何隔山;而作為醫技百工領域的組成部分,自然也有相應的門檻和既得利益群體。



身為監國太子,固然又足夠的權勢去號令和碾壓,這些國家供養的從業人員,但是卻沒有辦法越殂代皰的直接指揮,他們在專業領域上的作為和判斷;也是這些人以家傳或師徒,世代為業的憑仗。



但好在他顯然可以從江畋這裡抄作業,也就是抄後世那些已運作成熟的框架和制度,然後填充以現成的人手和資源;就可從無到有的建立起來一套,初始版的隨軍醫士和戰地救護、傷殘療養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