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疲 作品

第58章 所聞

    就像是江畋的前身,還是靠得東海社擔保的干係;才得以相對廉價半年一結的四百五十錢價格,萬年縣光德里文新巷租下一處棲身之所。但有更多匯聚上京討生活的士民百姓,根本就住不起城內而只能在諸多城下坊安身。

    因此,當下的長安城從南向北有著天然的差別性;越發北面的城坊就越是相對戶口稀疏,佔地廣闊,而低矮平坦的深宅大院越多;而越往南面則是越發林立的樓層漸高,而坊內建築的間距也越發的雜亂和密集起來。

    而在東西向城坊分佈當中,又以諸多寰宇海內商人,普遍雲集的西面;以及因為公卿貴家扎堆的,各色館墅園林豪宅比比皆是,的東面,而稱之為西富東貴的格局。當然具體到某個城坊當中,又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

    而大量在陳舊破敗與雜亂紛繁,卻動輒六七層高的筒樓、疊屋之間,以蝸居棲身的那些平民和貧寒士子;則是城南末端諸坊當中,一道名為“蟻居”頗為獨特的風景線。同時也是江畋前身取材時,最喜歡混跡的所在。

    因為,相比那些帝王將相、公子小姐們,幾乎都依舊成為套路的爛熟故事;在這裡發生的悲歡離合與人間憂喜,無疑是更加真實也更接地氣的所在。因此,哪怕最後寫出來的內容上不得檯面,也依舊可以獲得相應的進益。

    甚至有一段時間,為了就近觀察某個對象,他都住在其中一處的筒樓裡;與人聲嘈雜若市、上下為鄰的各色人等,沒少打過一番交道。所謂的筒樓者,乃是一百多年前,那位梁公收復長安之後,以留守身份所主持的京師重建工程產物之一。

    因此,具體到每座筒樓身上,在用料和規劃上還算用心。哪怕歷經百多年的使用之後,依舊可以滿滿當當地住上百家,或是數百人的生活起居;而在外表斑駁開裂的情況下,保持著內裡基本的居住功能。但是疊屋就不行了。

    疊屋乃是民間仿照筒樓的形制,不斷疊加自建的產物。但是因為往往沒有能夠打好地基,就盲目增建上數層的結果;就是地基的不斷沉降,以至於某一天,毫無徵兆就轟然坍塌。但是架不住疊屋的租金比筒樓還要更低廉,是以總有人趨之若鶩。

    因此,在郭崇濤不在的情況下,這處無名的館院其實是相當的冷清;只見到寥寥無幾的幾名留守吏員而已。於是,在平淡無波的登記身牌和留下手跡之後,江畋就順勢主動提出,想要到現場看一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