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漿油條熱乾麵 作品

第74章 長城

長城。

是任何一個古代政權的重中之重。

中原地區作為農耕文明,最大的敵人就是兇悍的草原民族。

在長城出現之前,每年都會頻繁出現蠻族騎兵南下劫掠的情況。

而且由於都是小規模騎兵,機動性極強,基本上搶完殺完就走,毫無辦法。

直到長城出現,擋住馬蹄的踐踏。

遊牧民族再想搶劫,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他們要麼攻城,要麼徒步翻山越嶺。

前者需要人命堆積,後者就算搶到東西,沒有戰馬加持只會被追殺到死。

所以大勢逼迫之下,本來零散的草原部落也開始漸漸統一,最終形成幾個強大的盟國,集中力量對抗中原國家。

而且。

跟很多人印象不同。

長城絕非是勞民傷財,反而對於國防開支是極大的節省。

陳三石翻看《大盛書》時,曾經記錄到開元年間,有一名官員給當時的皇帝算了一筆賬。

詳細數據過於繁複,總之最後算下來,相較於留大量將士鎮守需要消耗的錢糧,建造長城要節省足足十倍之多。

鄱陽地界周圍多山,地勢險峻。

騎兵和大部隊能推進的範圍不大,約莫兩百里左右,長城就剛好覆蓋住這個範圍。

離開千戶所往北,沒走出多遠,就能看見一條巨蟒般的建築物。

“陳百戶辛苦。”

趙康介紹工作內容:“十日後,馮百戶的人過來換防,你們才能回去休息。”

從今往後,就由他們三名百戶輪流負責長城瞭望的職責。

一百多號人,開始接替換防。

陳三石騎著白鵠馬,沿著長城巡視。

等到換防結束,他也順著樓梯爬上城牆。

長城高大約七米,基寬六米,頂寬五到六米。

每隔十里,都設置一個烽火臺,每個烽火臺會留守五名士卒。

兩百里長城,剛好是一個百戶的人手。

聽起來這麼長的距離,只有一百個人駐守好像太少,但實際上完全足夠。

長城的主要作用,是阻攔戰馬、遲滯進攻、傳遞信息。

一旦發現敵情,立即點燃烽火。

狼煙起,鄱陽千戶所全體將士,會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應,整個過程不會超過半柱香。